新浪财经

【文化评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微短剧大有可为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光明日报

  【文化评析】

  屈原故里闯入“不速之客”,主人公身世成谜,从楚辞赏析到叩问历史,一段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就此展开……今年端午节,光明网联手湖北宜昌推出的微短剧《子归子归》在网上引发观剧热潮。“微短剧+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次生动探索。

  篇幅短小精悍、情节跌宕起伏,快节奏、强冲击、多反转……因能满足碎片化的审美需求,网络微短剧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大社交平台上网络微短剧发展迅猛,微短剧全年备案数量从2021年的398部上升至2022年的近2800部;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

  微短剧虽“微”且“短”,却“微而不弱、短而不浅”。《我的归途有风》讲述乐山的非遗美食文化和地域文化,播放量超1.9亿次;以北京胡同为主场景的《我是名角儿》展现了老北京胡同文化、北京特色美食与京剧艺术的融合魅力,让京味文化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这些精品微短剧在富有文化内涵的同时,用现代视角重构经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展现古今共通的文化脉络,其“出圈”走红不难理解。微短剧作为一种文化新业态,与传统精神内核碰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恰是当下这个时代最能引发大众共鸣、满足大众需求的文化传播新力量。

  在新技术、新业态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微短剧发展注入了灵魂和精神内核,有利于提升微短剧整体的精神厚度和文化意蕴。近些年,随着微短剧数量“井喷”,不少作品为了杀出重围,一味在“爆点”上做文章,出现了审美低俗、打擦边球等现象。与此同时,霸道总裁、甜宠虐恋等主题成为微短剧套路,雷同剧情不断上演。因此,当一部讲述海外文物归家之路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很难不引发共情和讨论,该剧播放量在短时间内突破2.5亿次。这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微短剧亦可彰显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兴文化、展形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好的立意加上好的讲述创造出的精品,能赢得流量与口碑的双丰收。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微短剧+传统文化”的类型创作也或多或少存在“伪国风”的现象。比如,在叙事上,有的情节落入俗套、有的表达浮于表面,或者内容空洞、硬拔立意,这些都难免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和抵触心理,甚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和偏见。在微短剧规范化、精品化发展趋势下,创作者要不断修炼“文化内功”,深入挖掘、潜心创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精彩故事;在叙事方式和影像表达上,注重作品内容与大众视角深度交融,探索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力求讲述要实,从而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顶流”,是每一位网络文艺创作者都应有的自觉和担当。期待在持续的探索实践、创新创作中,更多高品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微短剧脱颖而出,更多网络文艺新形式不断涌现,讲出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作者:宫辞,系媒体评论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