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不得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沈阳日报

□房  明

近日,有媒体报道,昆明、长沙、西安等全国多地的一大批基层政务新媒体账号停止更新并启动注销程序,还将相关信息资讯、公示、公告等内容并入属地政府网站,此举让不少基层干部感觉“松了一口气”。

政务新媒体的兴起,本意是为了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事实也证明,近年来电子政务平台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行政工作和为民办事的效率,人民群众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政务新媒体带来的便捷服务。然而,随着各类工作应用软件开发过多过滥、数据重复申报、过度“留痕”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出现,政务新媒体成为加重基层负担的重灾区。

“从早到晚手机信息响个不停”“上个厕所也得盯着‘群’”“手机里安装了40多个工作软件或工作群”……谈起“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一些基层干部感受深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之所以“抱着”手机放不下,是因为要应付大量上级部门的数据报送要求。有些部门下达报送任务时,往往不考虑基层工作压力,单个部门的数据要求看似不多,但多个部门的要求同时传导到基层,就成了负担。有的部门之间管理职能交叉,却存在严重的数据壁垒。这些,导致基层工作在“指尖”上运转。比如,只要拍照、打卡、发朋友圈、截图上报,就证明在岗了、工作了。这种只顾“键对键”,不顾“面对面”的形式主义,不仅增添了基层负担,还让联系服务群众的效果打了折扣。

今年年初,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着力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持续推动典型问题整改。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已经停止强制下载和定期登录部分APP、小程序;一些地方已明确禁止在工作群里打卡接龙、即时响应;一些地方明确提出不再以拍照留痕作为考核依据……不再困于“指尖”,基层干部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工作落实,为群众服务。种种新举措表明,只有坚持对症施策、精准发力,才能持续为“指尖”减负,才能有效遏制“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才能使政务新媒体更好地服务群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