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把牢“五大安全”价值取向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沈阳日报

□徐  峰

2003年,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并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战略一并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多年,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振兴,明确了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东北振兴和“五大安全”的价值取向,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价值和时代价值

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与俄罗斯、蒙古国、朝鲜接壤,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和向北开放的前沿。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是时代引领者,曾经在新中国创业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凸显了独特价值。今天在走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仍然可以依托区位优势、历史积淀、资源禀赋、产业势能、发展潜能,以及一批技术领先的装备制造和科创能力,在对国家重大战略支撑上体现时代价值。

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东北振兴不仅仅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上升到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可或缺的国家重大战略;不仅仅是工业振兴、农业振兴、科技振兴、城市振兴,而且是关乎国家发展大局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也就是说,东北振兴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时代价值。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由“向东看”转向实质性“向东转”,俄远东地区再度成为开放前沿,为中俄深化“东北—远东”地区互利合作提供了重大机遇。东北地区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畅通东北海陆大通道,有利于深化与俄罗斯在能源、矿产等领域合作,有利于打造连接亚欧大陆新通道和东北亚物流枢纽。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振兴东北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把东北地区放到更宽阔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布局,以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牢牢把握东北地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价值取向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为东北地区谋定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同时也明确了东北全面振兴的方向和目标。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这就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东北地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就是高质量发展、就是全面振兴,就是必须牢牢把握和长期坚持的价值取向。

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前瞻性部署,是国家所需与东北所能的重要结合点。当今世界,发展是基础,安全是保障。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是关乎全局、影响深远的核心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保障。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是基于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承载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需要,必须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担当作为,自觉肩负国家职责和使命。东北地区资源条件好,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当前,东北地区正面临科教产业优势转化、新格局战略地位凸显、强国建设支撑作用强化等新机遇,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东北地区提高国防安全保障水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产业安全基础,强化能源安全保障作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也有利于把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转化为振兴发展成效。

深入落实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大任务,一要健全国家安全保障机制,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政策,提升国防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能力和效率;二要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地位;三要依托东北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加强湿地、草原、海洋生态保护,构筑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四要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绿色新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发挥能源通道重要作用;五要对接国家战略需要,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完善自主研发体系,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贡献力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维护“五大安全”加快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

备受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谋划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妨碍东北振兴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增强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

一要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条条框框。坚持大局观念、系统思维,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知难而进、增强信心。充分发挥东北独特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功能定位、产业基础,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分区分类分级施策,支持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率先突破,带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克服短板、破解难题,不断创造新优势,增强新动能,提升引领区域创新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二要坚持把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结合起来。加强东北地区重大生产力和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谋划建设一批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和产业集群。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合理增加东北振兴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重点支持涉及国家“五大安全”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项目建设。支持东北地区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完善东北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量大县倾斜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东北地区开展林业碳汇试点。

三要加强央地合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把深化国企改革作为东北振兴新突破的关键一招,充分利用央企品牌、技术、市场等竞争优势和东北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央地企业重组合作。鼓励央企和地方完善对接体系,创新合作模式,支持央企在东北地区布局发展。积极引导东北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改,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提振民营企业投资发展信心。

四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建立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东北地区老企业多、重型产业多、传统产品多,总体上仍是传统产业体系,必须依托东北区域特点,挖掘特色产业优势,着眼新市场、新趋势、新需求,切实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东北的鲜明标识,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东北振兴的必然选择。要聚焦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把制造业长板锻长做强,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大数据、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现代生物、细胞治疗、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推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探索建立完善新技术发现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价值发现机制,为发展未来产业提供科学指引。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同时,挖掘东北特色文化资源、用好自然生态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带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五要加强系统集成和协调配套,汇聚改革合力提升振兴效能。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特别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要加强东北“三省一区”区域合作,构筑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轴,以沈、大、长、哈四个中心城市为依托,打造东北亚经济走廊,加强重点领域合作,增强对人才、科技、资金等优质资源的吸纳能力,增强东北振兴的内在聚合力和对外竞争力,共同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作者系东北大学副校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