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白羊坪的最后一批“挑粮人”

上游新闻

关注

□牟方根

农业集体时代的挑粮,大致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止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前。在这段历史时期,由于交通业不发达,农村的粮食运输主要依靠人力挑运,特别是在四川省原万县地区(现重庆市万州区),这种景象尤为壮观。挑粮人一队队、一群群地挑着粮食,伴随着扁担一闪一闪的咯吱声,以及走路一前一进的“嘿咗”声,成为了乡间小道、弯弯山道上的一道特别风景线。

我父亲,就是万州白羊坪的最后一批挑粮人。白羊坪,今万州区白羊镇政府所在地,因其境内有清代一石刻“白羊坪”三字而得名。白羊坪地如其名,群山包围中,有很大一片平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盛产粮食。父亲等白羊坪最后一批挑粮人挑粮主要挑去的地点,是杨家背码头。杨家背码头,在陆路交通相对滞后的过去,曾为万州长江南岸重要的水码头之一,位于今天的陈家坝街道向坪社区2组。

对于挑粮的情形,父亲记忆犹新:农业生产队时代,秋收后、冬闲时,他和一帮挑粮人就会从原白羊区公所粮库,马不停蹄地将白羊坪的余粮,挑到杨家背码头交国家统购粮,以缓解缺粮、少粮和无粮地区产能的不足。白羊坪至杨家背码头这条挑粮线路,路程40余公里,行程大约需要两天。父亲说,通常情况下,白羊坪挑粮人的第一天,刚好天黑,便会在万州区原凉水乡(现长岭镇)的一座小山包上宿一晚。这座小山包,原先人迹罕至,除了几棵孤零零的桉树,便是漫山遍野的杂草。本地不少村民在此搭建了些板壁房或石砖屋,开店子,就跟今天的小旅馆差不多,供挑粮人歇息住宿。为了方便歇息住宿和来来往往的挑粮人,许多店家还提供免费茶水服务。“茶店子”之名由此被喊响;现在的万州区长岭镇茶店村,也因此而得名。

当时,从白羊坪挑粮到杨家背码头,力资1元左右。在“茶店子”住宿一晚,住宿费约0.2元。挑粮人一路上的生活,则依靠随身自带的粮食,在路途上的农户家或在“茶店子”里搭伙。农户、店子的主人或伙计是淳朴善良的,往往不需要支付搭伙费,饭熟后挑粮人会分给他们一碗表示感谢。一趟挑粮往返,大概能挣8角钱。

20世纪90年代末,我曾跟随父亲,从白羊坪出发,沿着他当年走过的挑粮路,去杨家背码头,忆苦思甜。沿途所见,漫山遍野,小路狭窄得像根羊肠,弯弯曲曲地盘旋在半山腰上,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如果一不留意,脚下一滑,就会跌入万丈沟谷……我不由赞叹,父亲等老一辈挑粮人身上,体现出的坚毅、勇敢、无所畏惧、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的精神。在“茶店子”,我看见:小山包上,地势相对平坦,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从中间穿过,两边的木板壁屋和石砖瓦房一间接一间,将近20家。父亲指着那间四周由大圆木搭成、墙壁用木板镶嵌、屋顶盖着小青瓦的房屋,介绍这就是他过去经常“光临”的店子。我还注意到,由于店主已经搬走,这家店子的墙壁,已经被藤蔓攀缘。在店子一隅,我才发现一家店子里,尚住着两位老人……

2024年6月初,时隔20多年后,我再次造访“茶店子”,店子的人家已经全部搬离,人去店空,年久失修,逐渐变得破旧。

曾经的挑粮队伍,包括我父亲在内的万州白羊坪的最后一批挑粮人,随着现代交通的突飞猛进,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不仅是反映新时代发展进步、映照社会历史变迁的一段“缩影”,而且是开展负重前行、爬坡上坎、敢于担当、不负重托“挑粮精神”教育的一本好“教材”!正所谓——

嘿咗嘿咗声声喊,白羊坪来挑粮汉。

一根扁担软溜溜,百斤粮食负在肩。

不畏路途多遥远,腰杆挺直勇向前。

茶店子上宿一晚,又把前程疾步赶。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