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关注

转自:工信微报

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制造业总体规模占全球比重超过30%,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我国工业规模大而全的优势愈加明显。

自主研制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首飞成功、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全球占比42%、第五代“长恒系列”大型LNG船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制造业由大向强的步伐铿锵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

传统产业大多为市场成长性、技术创新性、绩效盈利性相对稳定的产业。据统计,从2012年到202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9.9万亿元,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迅速,助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农业、建筑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底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荣美表示,我国传统产业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一直是科技成果转化、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吸纳就业、创造税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开展国际贸易、有效应对外部打压的生力军。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表示,传统产业在向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孕育着许多新质生产力的因素,这既提升了制造能力,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为制造能力提升蓄能。

但也要看到,传统制造业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产业基础不牢、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等诸多问题,亟待破解。此外,还面临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资金和人才要素供给不足等挑战。

肖荣美认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推动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稳步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鼓励采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推动传统产业健康发展,关键在于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魏琪嘉表示,我国部分行业还存在供给质量不高、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阻碍了经济新动能的成长壮大,增加了经济运行风险。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增强经济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网上零售额为15.42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累计建成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总数的40%;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居全球第二位;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5.6万亿元……发展数字经济既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各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加快推进集群化发展。北京推进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9%;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2000余家企业入驻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群,年产值超2000亿元;重庆聚焦集成电路、软件产业、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力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形成以区块链技术应用、信创、工业软件为核心的“3+X”产业发展体系。

在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为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分析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推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多方之间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打破数据孤岛;在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企业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持续创新解决方案,在增强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整体效率。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和加速迭代,已经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魏琪嘉建议,加快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需要着力发挥我国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持续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夯实人工智能赋能底座,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积极发展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

谈及如何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肖荣美表示,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5G工厂。做强数字化转型系统供给解决方案供应商,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同时,推动重点行业普及应用,制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中的普及应用。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6%、17.3%。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引领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带动作用彰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6月份召开的第九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上表示,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肖荣美认为,优势产业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拳头,是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重要标志,必须把这个优势巩固好、发挥好。一方面,要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扩大规模优势,增强技术优势,促进上下游供需对接、协同发展,完善产业生态,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全产业链体系化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弥补产业短板,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高水平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快破解优势产业中“卡脖子”薄弱环节。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制造业处于爬坡过坎、由大变强、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关键阶段,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魏琪嘉表示,统筹推进传统、新兴、未来产业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支持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6G、量子信息、生物制造、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将全面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

发展未来产业是重塑全球创新版图与经济格局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更是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肖荣美说,各地区布局未来产业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探索,培育更多新支柱新赛道,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

积极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产业科技创新机制,支持建设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等创新攻关,提升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效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小投早投未来投硬科技”,构建完善企业主导、高校院所支撑、金融机构赋能的未来产业孵化培育体系,有力推动着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