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滨州:一座盛产“冠军企业”的城市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经济参考网

固体烧碱,谁人不识滨化集团;哪里有内燃动力哪里就有渤海活塞;瑞鑫集团将滨州造地毯铺向世界;开泰抛喷丸装备让“中国制造”在全球大放异彩;京阳科技研发生产的油系针状焦产品,产能、产量、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第一位……

据统计,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国第一位。

工业强市,百舸争流。53个好品充分展现了滨州近两年拼经济的成色。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科学应对产能转移、产业转型“双转”压力,一大批好项目落地投产,全市经济企稳回升、持续向好。滨州连续3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连续7年入选“全国外贸百强市”。

向顶层设计要合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

2023年,滨州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制造强市推进大会。在会上,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提出,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动摇,聚力实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扑下身子、大干三年,全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锚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印发《滨州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统筹谋划提出了制造强市建设的目标和有效路径,围绕落实提升工业增加值“1+N”行动和实施“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十亿元项目、百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集群、万亿元规上营收),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开展聚力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产业链集群发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11大专项行动,力争到2025年工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稳步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工业是滨州发展的压舱石。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是加快建设品质滨州的必然要求。

聚焦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滨州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的工业经济指挥部,出台十大举措,建立统筹推进、重点攻坚、定期调度、挂图作战、协商沟通五大调度推进机制,顶格部署、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盯紧工业总产值、工业技改投资、重点工业项目投产、企业升规纳统等重点指标,实时监测工业用电量、税收收入等先行指标,抓好监测分析,实施精准研判;制定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技改)项目产值贡献、工业企业升规纳统、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率等作战图,挂图作战、标旗推进;建立重点工业项目库和7张工业项目管理清单,对全市招引项目、工业项目、技改项目、设备更新项目情况进行月调度,及时了解竣工投产情况,一体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全市上下形成大抓工业、齐抓工业的强大合力。

朝着“制造强市”,大步流星地迈进。今年以来,滨州市工业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继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之后,1-4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分别高于全国(6.3%)、全省(8.6%)3.4个和1.1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

向产业培育要动力

近日,工信部公布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入选名单,滨州市山东开泰抛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创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益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滨州裕能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国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5家企业入选,占山东省入选企业的11.1%,同比增长400%,推荐入选通过率100%,创历史最好成绩。

滨州是工业强市,是一座家底厚重的实业之城,已培育形成高端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拥有国民经济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有1911户规上企业,民营经营主体48万余户,营收过百亿元企业16家,魏桥创业集团跃居世界500强第172位,6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厚实的家底构筑了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盘。

可贵的是,滨州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高速增长的经济数据上,更体现在推动产业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上。在2024年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田提出,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增创制造强市新优势,推进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加快转型,推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提速壮大,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促共进。

滨州深化“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双千行动,印发实施《滨州市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积极开展融链固链对接活动,“串珠成链”推动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2023年,高端铝产业成功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推动鲁北化工园区实现扩区,纺织服装产业上榜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国创精密入选全省风电产业链联盟链主企业,博兴商用智能厨房设备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此外,滨州还印发实施《滨州市工业企业产值倍增专项行动方案》《滨州市工业强镇培育专项行动方案》等,大抓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抓好升规纳统,全力培育工业增量。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2024年,面对产能转移给全市工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滨州将持续在存量提质上强力攻坚,以全市1911户规上企业和百户重点企业为重点,加强存量企业挖潜增效和产值倍增企业培育,采取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协调要素资源供应,用真金白银的“硬投入”帮扶企业,助力企业拓展市场、放量生产,推动企业存量项目提升产能利用率、尽快满产达产,依托产业链促进企业融合发展,指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进一步释放产能、增产增收。

向创新驱动要活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质生产力澎湃向前,高质量发展日新月异。

滨州聚力新兴产业规模化,壮大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电子信息、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规模,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千亿级锂电新材料产业集群。聚力特色产业园区化,打造千亿级金属板材产业集群、500亿级商用厨具产业集群、300亿级绳网产业集群。

“新”是新使命。滨州市委、市政府立足新能源产业这一最大的资源优势和最大的发展潜力,研究确定了将新能源产业打造为全市“第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大部署,以大视野、多维度谋划打造黄河流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城市,高质量编制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规划建设方案、滨州市新型储能及储能产业发展规划、滨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聚焦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构建“一港四园”产业发展平台,探索出了一条“向光而生、御风而行”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改革新路。滨州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及发电量连续两年走在全省前列,每年可生产各种风电铸件30万吨、结构件3000套。

“新”是新引擎。聚焦智能制造赋能企业改造升级,滨州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智能制造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广应用。推进数实融合增动能,印发实施《滨州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2023年,新培育全国工业互联网500强企业3家,省级智能工厂8家(全省第2位)、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全省第1位)、数字化车间5家;省级“产业大脑”3家(全省第1位)、数字经济园区7家、首批数字经济“晨星工厂”144家(全省第3位),逐步打造覆盖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智能纺织等全产业链核心领域的体系网络,推动生产制造与智能化提升融合发展。

“新”是新愿景。滨州坚持创新发展激活力,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2023年,全市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415家、省级瞪羚企业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2家,均实现了当年总量倍增。印发实施《滨州市加快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新培育国家级水效、能效领跑者3家,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省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3家(全省第2位),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构建科技创新项目梯度培育体系,新培育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126个(享受10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5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1家企业入选全国质量标杆(全省共7家),6家企业入选全省质量标杆。《滨州市以工业新产品探路动能转换新赛道的改革实践》被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列入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典型案例事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篇凝“新”聚力的大文章,滨州将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硬核力”,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把新质生产力培育得越来越强劲,为品质滨州建设提供强大动力。(隆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