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炒作“高考屏蔽生”的信息也该被屏蔽了

企业观察报

关注

今年“首个高考成绩被屏蔽的人出现了”的消息冲上热搜。6月23日,云南红河州一中一名女生在查询高考成绩时,发现自己的成绩被屏蔽,考生成绩报告页面并未显示具体的分数以及总分。但在页面下方有一排小字,上面写着,“你的位次已经进入全省前50名,具体情况请于27日查询”。这一消息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截至发稿,该话题阅读量逾3亿,讨论量5.7万。

“高考屏蔽生”出现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炒作“高考状元”、遏制“抢生源大战”。此前,各地热衷炒作“高考状元”信息,盲目推崇高分考生,商家借机兜售相关商品,导致社会普遍“唯分数论英雄”,诱发教育焦虑。所以,教育部门推出“高考屏蔽生”的政策,通过技术手段对排名靠前的考生成绩进行保密处理,以减少社会对高考成绩的过度关注和不当炒作,推动回归教育本质。

可是,随着各省份陆续公布2024年高考分数线,各地在查考生的高考分数时,又将“高考屏蔽生”变成了炒作对象,这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名义上没有炒作“高考状元”,却用“高考屏蔽生”来替代。毕竟,按照各地“屏蔽生”的设定规则,高考成绩被隐藏的考生,排名都在全省前茅,意味着在本地的名次非常靠前,成为“高考状元”的几率极大,所以,炒作“屏蔽生”就是在炒作“高考状元”。

网络上炒作“高考屏蔽生”的目的显而易见,仍然是延续炒作“高考状元”的思维模式,以此吸引网络流量,进而借机宣传学校“教育有方”,鼓动抢生源,为学校招生创造人气。如此变相炒作高考状元,无疑是试图绕开教育部的政策——表面上夸“高考屏蔽生”优秀,实则是拿其做诱饵,投网友之所好,骨子里依然是冲着利益而来。

各地恶炒“高考屏蔽生”的信息,已然属于违规行为,破坏了教育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示范效应。因此,各地主管部门不能听任严禁炒作“高考状元”“高分考生”的规定被架空。同时,网络社交平台也需注意公序良俗,遵守相关规定,不宜助长炒作之风,对此类宣传“高考屏蔽生”的信息,应主动采取相关措施,而不是反过来推动消息大范围扩散,造成不当影响。

从历年的情况看,随着各地相继公布高考分数,类似花式炒作“高考状元”的做法,也会层出不穷。诸如以水果名称替代、玩谐音梗、打哑谜、藏头诗等,均暴露出社会上弥漫着“唯分数论”的评价思维。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及早采取行动。更长远的视角看,也要引导社会大众转变评价模式,以平常心看待“高分考生”,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实现因材施教、自由生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