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出炉,陕西32项成果入选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西安报道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其中,陕西共有3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主持完成21项、参与完成11项;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项目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主持完成的项目总数和通用项目数较2020年度分别增长31.25%、63.64%,均居全国第二位。

聚焦区域重点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18项通用获奖成果中,15项契合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占比83.33%。

其中,西北工业大学牵头突破的碳纤维增强高性能湿式摩擦材料关键技术,已实现60余种材料产品批量生产,近3年经济效益达13.18亿元。

此外,西安交通大学关于金属镁纯化的研究成果在企业落地后实现新增产值超19亿元。

事实上,陕西是我国重要的镁轻质材料生产地,也是全球最大的金属镁产地。目前,全省铝镁材料产业初步形成铜川铝材料特色产业链、榆林镁及镁合金特色产业链,建成投产全国首条年产千吨级高品质镁示范生产线。

2024年4月,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陕西省培育千亿级铝镁轻质材料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30年建成国内一流铝基材料产业创新集群和全球最大镁基材料产业创新集群。

据统计,2023年全省电解铝产量达92万吨,铝材产量达58.8万吨,铝材料产业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全省金属镁产量达47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60%、全球产量的50%,连续11年产量全球第一,产品出口荷兰等40多个国家。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介绍,以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高校、科研院所等为支撑,以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为承载,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推动现有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千亿级铝镁轻质材料产业创新集群。

此外,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销售收入达2197.2亿元。

上述项目是2011年以来陕西省首个由民营科技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陕西省省长赵刚在6月6日“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曾介绍道:“在太阳能光伏方面,陕西诞生了三个‘世界第一’:一是晶硅太阳能转化效率屡创世界纪录;二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硅片出货量居世界第一;三是加工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材料金刚石线出货量世界第一。去年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5倍。”下一步,陕西还将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省级特色制造业集群,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点高校仍是科研突破主力军

据悉,陕西省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均是高校完成,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项目中,高校占其中15项,占比83.33%。

其中,西安交通大学7项,西北工业大学4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完成的“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系统性突破了氮化镓射频功率放大器核心技术,支撑了我国在5G移动通信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这是该校连续两次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西安交通大学主持完成的“弱观测成像反问题的L(1/2)理论与自适应正则化方法”项目实现陕西省国家自然科学奖数学领域零的突破。

据统计,自2021年3月陕西秦创原建设以来,仅西北工业大学便将200多项知识产权评估作价3.7亿元,新增39家成果转化参股企业,吸引社会资本超20亿元。

同时,秦创原与企业共建40余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0余家“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反哺着学校教学科研。例如,校企共建“科学家+工程师”产学研联合攻关队伍,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共同研发、攻克了复合材料复杂构件关键技术,促进了航空宇航学科融合和发展。

陕西省政府官网的数据显示,近三年,陕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9倍和1.6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创新和产业正在加速融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