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小心这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

北京晚报

关注

昨天,公安部公布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等10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4%,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和造成损失最多的诈骗类型,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最大,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发案量明显上升,已位居第三位。

刷单返利类诈骗

刷单返利类诈骗仍是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诈骗类型,主要以招募兼职刷单、网络色情诱导刷单等复合型诈骗居多。诈骗分子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诱骗受害人做任务,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此类诈骗发案量和造成的损失数均居首位,受骗人群多为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男子小曹就被诱骗向指定账户累计转账42万元。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诈骗分子发布投资理财信息,吸引人入群聊后拉入内部“投资”群聊,以“内幕消息”“回报丰厚”等,诱导其在特定虚假网站等小额投资获利后加大投入,再编造理由拒绝提现。还有以网恋诱导受害人虚假投资。女子张某就被“网恋男友”诱骗“投资”,多次向指定账户转账100余万元,并按客服要求缴纳40余万“罚金”。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等虚假广告,以及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广告;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等要求受害人私下转账;再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诱骗其继续汇款。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客服,谎称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快递丢失需理赔等,诱导其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女子张某按“物流客服”要求下载聊天APP和银行APP操作“理赔”,却被诱骗转账。

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到账”等信息,后冒充银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员,谎称可“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贷”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收取“手续费”“保证金”等。男子王某点击“低息贷款”短信中的链接下载APP贷款,不料“贷款冻结”,被骗6万元“解冻费”。

虚假征信类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银行、金融机构客服,谎称受害人之前开通过一些平台的百万保障、金条、白条等服务,或申请校园贷、助学贷等账号未及时注销,或信用卡等存在不良记录;后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骗其贷款转到指定账户。男子郑某经“客服”诱导进行“清空贷款”操作,被骗14万余元。

冒充领导熟人类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受害人领导、熟人的照片、姓名包装社交账号,添加受害人为好友或将其拉入微信聊天群后,谎称已将某款项转至受害人账户,并发送伪造的转账成功截图,催促其代为向他人转账。女子方某在微博上收到“姐姐”发的消息,帮其垫付名牌包钱款,结果被骗。

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工作人员来电等,以受害人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藏毒、护照有问题等,威胁其到宾馆等封闭空间配合调查。女子杜某接到自称某刑侦支队的视频电话,假民警以其“涉嫌洗钱”,让她转移银行卡内资金,并通过银行贷款15万元后一并转账至“安全账户”。

网络婚恋、交友类诈骗

诈骗分子用照片和虚假身份骗取信任,与受害人建立恋爱关系后,以遭遇变故急需用钱、项目资金周转困难等为由索钱。男子武某与“大学毕业生”小杨网恋8年,被对方以母亲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死亡等借口不断索财,至今年4月累计被骗160余万元。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

诈骗分子发布买卖网游账号、道具、点卡的广告,以及免费、低价获取游戏道具、抽奖活动等信息,以“低价”等诱导受害人私下交易,或诱骗其“抽奖”,再以操作失误、等级不够等理由,让其付“解冻费”“会员费”。 本报记者 林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