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徐勇:村庄调查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训练

北京日报

关注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我以为村庄调查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训练,是构建“内在”的思维模式。

一是内在场域。学术中的田野通常称现场,田野调查必须到现场中去。现场是一种客观存在,自身存在着许多我们所不知的知识。经验是一条永不止息的河流,会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知识来源。要获得这种经验性知识,必须到现场去,了解内在于现场中的知识。

二是内在视角。田野政治学提供了一种从田野中获得知识的政治学研究路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国家具有制度化、标准化、规范性、清晰化的特点。社会则是多样的、复杂的、生动的、变动的。田野政治学是从田野,也就是社会的角度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进入社会内部,将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内在性的对象,了解社会内部的形态、结构、行为、逻辑,才能发现社会内在的特性及与国家的互动。

三是内在意识。田野调查要进入田野,理解田野,不能只是将自己作为外来的调查者,而是作为田野现场中的“内部人”,让田野场域的成员将我们作为“自己人”,愿意与我们交流,以心换心。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从家门到校门,背书滚瓜烂熟,但不会与人打交道。即使是我这样的当过农民和工人的人要进入田野与人交流也有困难。与农民说上话难,说真话更难,无话不谈更是难上加难。田野调查要将对方作为自己的老师,要与对方一起讨论,将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去理解对方。

四是内在好奇。我们在调查中要将自己摆进去,成为“内部人”,但我们事实上不是“内部人”,而是“调查者”。我们是对农民进行调查,而不是自己成为农民。正是因为,农民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不是表达的主体,所以才需要我们到现场去了解他们的存在状态。对他们的存在,我们需要有一种好奇:他们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种好奇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中。只有通过这种内在的好奇,我们才会不断去追问,才能获得更多知识。

五是内在发现。田野调查要将自己作为田野中的一员,只是就手段而言。田野调查的目的是从田野中发现,发现我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现象和现象中的深层结构。

六是内在理解。我们进入田野后,会有很多发现。但这种发现往往不能被我们视之为“发现”。这是因为调查者平时掌握的知识大多是现代性的,包含有现代性的规范,而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农村田野,更多地体现为传统性,从价值尺度看位于低阶。因此,当我们有所发现时,我们可能将这种发现视之为“落后”而放弃,甚至否定。正因为如此,韦伯强调实证研究要“去魅”,保持“价值中立”。事实上,完全的“价值中立”不可能。只是我们在田野调查中,要将平时的“价值”搁置起来,“设身处地”,从田野发现中去理解当事人的行为逻辑。

七是内在功力。田野调查是为了发现。田野政治学的路径是“田野进,理论出”。但同时是进入田野,为什么有的能够发现,能够“理论出”,而有的不能呢?这就是调查者的内在功力。田野调查在于“深”和“细”,只有通过相应的学术训练和理论准备才能“深”和“细”。近年来,我们提出田野调查要提档升级,重要的是提升我们的内在功力,练就一双有所发现的“眼睛”。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