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简述我国从检验质量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中国质量新闻网

关注

转自:中国质量报

□ 闫双民

一切事物都是螺旋式发展的,质量也不例外。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要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变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因为质量有“满足要求”的特性,所以质量备受人们关注和重视,因此就要管理控制质量,并设法提高质量。质量工作就是通过测量的手段,保障需求的工作。

我国质量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质量检验控制、质量治理修复、质量振兴发展和质量提升高质量发展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前阶段,是质量服务于计划经济的时代。主要质量管理方法是产品质量检验、统计过程控制和抽样检验。这一时期,生产规模小的企业主要是通过对产品(包括零部件)成品进行检测,对照产品设计图纸标定的数值,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即为合格品。对产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要求成品达到100%的合格率,从理论上讲就是产品全部合格,但实际情况是,检验测量过程会存在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生产规模大的企业,产品不可能全部检验,形成了按照产品标准进行抽样检验的模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质量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推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优选法”“统筹法”。统计方法开始被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得质量管理从单纯的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前预防,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5年。这一阶段我国质量法律体系基本建立,质量工作逐步走上法治轨道。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个体私营经济兴起,带动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较多低质量和假冒伪劣产品。伴随着时代的呼唤,《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3年)等质量相关法律相继出台,质量管理进入了依法治理时代。1988年4月,我国向当时质量管理领先的国家学习,国务院设立了直属副部级机构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全国标准化、计量和质量工作,标志着我国的质量发展步入同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轨道。

在这一时期,通过依法完善计量强制检定、企业计量定升级、建立官方质量检验机构、消灭无标生产等工作机制,质量基础得到巩固和修复。通过依法对产品质量实行监督抽查和检查,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1992年新闻单位联合发起“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为提高全社会质量法治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从1996年到2013年。国务院接连发布《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明确指出“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质量是发展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这期间,质量工作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监管内容、体制机制和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从而使以标准化和计量为基础的技术监管,发展为产品质量监管、认证认可、食品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和压力容器安全监管及机构代码、品牌建设等较为全面的综合管理和市场监管体系。

2000年,为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行政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质量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13年机构改革,以上部门又由省级垂直管理部门划归地方。维护质量安全,发展质量,增强地方产品、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

这一时期,质量管理方法紧追世界潮流。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兴起;建立质量激励制度,卓越绩效模式开始流行;引进外资企业入驻,六西格玛(Six Sigma)和精益管理(Lean Management)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被广泛采用。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标志着中国进入抓质量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时代。

第四阶段从2014年至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质量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只有加快质量发展、提升质量水平,才能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振消费信心、满足人民需求,从而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将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

2018年,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与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物价监管整合,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成为质量工作较集中的大体制行政部门。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2020年党的二十大为质量发展绘制新蓝图: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这一中长期质量纲领性文件,确立了新时期质量工作的新方位。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质量管理也进入了4.0阶段,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质量的预测、预防和自我优化的数智化质量管理阶段。数智化质量管理关键是构建质量大数据平台,即要实现数据的纵向集成、横向打通,端对端无缝连接,这也是工业4.0的要求。

总之,质量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推动质量工作水平不断提升。质量工作水平提升又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为之作出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市场监管局)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