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四川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路线图”公布! “抓强”“壮干”“提弱”推动竞相争先

川观新闻

关注

川观新闻记者 张守帅 史晓露

县域经济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底部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6月26日,《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绘制了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路线图”。

放眼全国,四川有183个县(市、区),是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省委、省政府鲜明提出“抓强、壮干、提弱”思路,要求加快形成强县引领、竞相争先、协同共进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持续推动全国百强县百强区数量稳中有升、产业大县特色发展、欠发达县域加快振兴。

思路如何确立?

立足向“橄榄型”架构演进关键期

没有县域的突破,就没有四川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跃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持续用力打造各具特色、支撑有力的县域经济发展梯队,推动县域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GDP超1000亿元的县域达到11个、较2020年新增1个,超500亿元的县域33个、较2020年新增14个,超200亿元的县域99个、较2020年新增22个,200亿元以下县域84个,较2020年减少22个。

“GDP200亿元以下的县域数量比重,2022年首次低于50%、2023年进一步降低为45.9%,不难看出,四川县域经济结构正处于加快由‘金字塔型’结构向‘橄榄型’架构演进的关键期。”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县域经济已进入总量提升、强县引领、竞相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部署,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四川明确了“抓强、壮干、提弱”的思路。“抓强”就是支持有条件的县域率先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百强县百强区。随着近几年深入实施相关培育工作,四川全国百强县数量实现零的突破,达到7个,入围总数居全国第五位、西部第一位,平均地区生产总值691.44亿元、是全省县均水平的2.09倍;全国百强区数量增加至13个,入围总数居全国第三位、西部第一位,平均地区生产总值1595.3亿元,是全省县均水平的4.82倍。

“壮干”重点是支持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意见》提出打造一批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好的县(市、区),培育更多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提弱”的关键是用好托底性帮扶政策,整合资源力量推动欠发达县域加快追赶跨越发展,补齐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短板。

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

做强县域工业主支撑

看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西昌市8.6∶43.4∶48.0,江油市9.5∶45.0∶45.5,宣汉县15.2∶50.2∶34.6,射洪市13.8∶55.9∶30.3……这些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县域有一个共同特征,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在稳增长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而我省工业化还处于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因此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意见》把“坚定不移推动新型工业化”放在首位,从壮大产业集群、建强高能级产业发展载体、引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等四个方面,支持做强县域工业主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县域产业不能搞“大拼盘”“捡到篮子都是菜”,而要“攥指成拳”走出特色化之路,《意见》特别强调“支持有条件的县域瞄准1至3个主导产业集中发力、久久为功”。布局在县域的四川9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对此作出示范。比如,江油市特冶新材料产业集群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建设、国家重大装备提供近600项用材,汽轮机叶片用钢、高温合金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广汉市油气钻采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贡献了95%的国产大口径球阀、70%的国产压裂车,近千台(套)钻机走向世界各地。《意见》要求实施县域百亿主导产业培育行动,以标志性产品为引领推动县域产业集链成群。

开发区是全省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承载地,目前全省共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145个,以占全省1/10的建设用地面积,承载全省3/4的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创造全省1/3的固定资产投资。《意见》提出,实施产业园区能级提升行动,以经开区、高新区为重点打造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县级产业发展平台。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增强县级统筹发展能力

县城是县域产业和人口集聚的主要阵地,县域人口由农村、乡镇向县城集聚的趋势在四川十分明显。根据“七普”数据,全省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1356.4万人,十年间占县域人口的比重由15.2%提升至29.5%。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充分发挥县城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切实增强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

《意见》提出,更加积极主动引导和科学规划,推动县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释放内需潜力。

在提升县城发展能级方面,加大对人口净流入县城发展的支持力度,遴选一批符合条件的县(市)按照中等城市规划建设、打造市域副中心;有序开展县城城市体检,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推动中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域延伸。在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开展县域商业建设三年行动;培育提供购物、餐饮、家政等便民服务的社区商业形态,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持续拓宽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就地就近在县城落户通道,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记者注意到,增强县级统筹发展能力也是《意见》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了省级财政对税收增幅超过市县平均增幅的地区给予激励、逐年提高新增制造业贷款占比、全省范围内统筹保障优势县域发展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含金量”高的支持举措,推动资源要素向发展态势好的县域集聚。

此外,考虑到四川农业县占比较大,《意见》专门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出部署;同时考虑到我省大多数县域发展基础条件仍然较差,制定夯实县域基础设施支撑和生态本底的措施,提升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保障能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