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观察 | 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开启“导航”模式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开启“导航”模式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李东海

6月17日,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这是继广东和山西之后全国第三个电力现货市场转正的试点省份,成为国家电网经营区内首个在受端省份正式运行的现货市场。

时至年中,又值能源保供迎峰度夏,山东电力现货市场结束了长达30个月的长周期不间断结算试运行宣告转正,备受业内关注。

能源结构为改革“命题”

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同时也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资料显示,2023年山东全社会用电量7965.6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二,电力装机容量2.12亿千瓦居全国首位。

山东还是新能源装机大省。截至2023年底,山东新能源装机达9122万千瓦,占全省装机总容量的43%,其中光伏装机5693万千瓦,规模全国第一。

大规模、高比例的新能源装机也催生了山东储能的高速发展。截至目前,山东新型储能、抽水蓄能规模分别达到428万千瓦、400万千瓦。

此外,山东电网规模全国最大,已建成“五交三直一环网”国内规模最大的省域交直流混联电网,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强。

这一系列的先发优势和资源禀赋,为山东电力现货市场探索运营提供了丰富的业态,也为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前,随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进,山东省能源电力发展格局和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位参与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资深人士表示一方面,受电能消费比重上升、煤电发展空间受限及新能源“大装机小电量”等因素影响,电力供需呈现阶段性趋紧态势,亟须探索建立供电保障兜底机制,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另一方面,新能源逐步成为主力电源,煤电向基础保障性调节性电源转变,传统以电量竞争为主的市场机制,无法准确体现电力市场各经营主体为系统提供的电能量价值、容量价值、安全价值、绿色价值,不利于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也难以平衡多元经营主体利益。

电力市场改革成了破题的关键手段。

优化市场增添保供“底气”

山东自2017年8月被确定为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省份开始,就肩负起探索“转型中建市场”和“‘受端’省份建市场”的使命。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能源政策与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凡鹏飞表示,此次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有五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关注。

一是配套建立全国首个容量电价补偿机制,有利于保障电源固定成本回收;二是合理设置市场限价,有利于形成充分反映电力供需的峰谷价差;三是设计分时价格零售套餐,有利于实现分时电价信号向终端用户的传导;四是探索国内首个爬坡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品种,利用市场化手段挖掘系统调节能力;五是建立了“事前+事后”市场力行为监管机制,有利于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稳定。

“作为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山东电力现货市场着眼高比例光伏发电特点,创新配套运营机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系统化、科学化、统筹考虑多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的现货市场建设路径,为同类型地区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树立了先行示范和样板。”凡鹏飞说。

凡鹏飞向记者介绍,在具体运行环节,为实现保供应、保安全、稳价格、促消纳,山东电力现货市场通过引入容量补偿电价机制,设置容量补偿分时电价,激励发电企业严控机组不可控容量,促使火电机组非停率和受阻率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山东创新实施现货市场分时电价全链条传导机制,以现货市场分时价格信号为指导,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与分时零售套餐约束机制,适时调整代理购电用户分时电价浮动比例和峰谷时长等参数,实现现货市场分时价格信号向终端用户的有效传导。

一系列组合拳,推动山东电力市场的供给侧与用户侧实现了动态平衡,电力保供能力显著提升。

新业态给坚强电网“依靠”

据了解,2023年迎峰度夏期间,负荷高峰时段现货高价激励煤电机组发电能力提升270万千瓦,激发独立储能顶峰放电能力充分释放,分时电价机制引导市场化用户晚高峰移峰200万千瓦,有效助力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现货市场处处长马强表示,现货市场低谷低价和分时电价信号的传导,充分调动了各类资源参与新能源消纳。今年春季在新能源大发、电力需求下降的低谷时段,现货市场低电价激励煤电机组深调371万千瓦,分时电价机制引导市场化用户午间填谷500万千瓦,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消纳,推动了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新型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集商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对于这一新趋势,山东电力现货市场不断完善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模式,建立了独立储能“电能量收益+容量补偿+租赁收益”的市场盈利机制,明确新能源与配建储能联合入市规则,出台新能源配储转独立储能的技术条件、支持长时储能试点应用的若干措施。

截至目前,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已有28家独立储能电站和2座风电场配建储能常态化参与现货市场交易,有效促进了新型储能产业健康发展。

据悉,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山东虚拟电厂接入资源容量预计突破80万千瓦,调节能力可达10万千瓦,此举将进一步提高山东电网灵活调节能力,实现负荷侧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助力山东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长周期不间断结算试运行30个月,历经迎峰度夏、度冬及重要节假日、重要活动保电等多场景实战检验。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山东省内各类经营主体对电力市场的预期和信心不断增强,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电力交易格局已经形成。

记者了解到,在市场建设过程中,山东能源监管办、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能源局通力合作,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确保了市场建设的高效推进、各项难题的有效破解。

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同志表示,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转正运行,是山东省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标志着该市场在形成电价、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地位得到了确立。“下一步,将密切关注市场运行情况,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山东加快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为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力量、提供山东经验。”

责任编辑:余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