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产经观察·聚焦“三大工程”)

证券时报网

关注

转自:人民日报

重庆市大渡口区五一互助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现场。

刘映呈摄

城市面貌更新  居住环境更优

本报记者  丁怡婷

城中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形成,不少城中村存在房屋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亟须实施改造。202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当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城中村改造能创造惠及民生、拉动内需、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等多重效益。“超大特大城市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新市民和青年人,这些群体中相当部分租住在城中村,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认为,城中村经过改造后,居住条件和环境品质将得到改善,居民能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完善的商业与医疗等配套以及物业服务,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分三类推进实施:一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二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

改造将坚持先谋后动,先行做好征求村民意愿、产业搬迁、人员妥善安置、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落实征收补偿安置资金等前期工作,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

推进城中村改造,需要以新思路新方式破解账怎么算、钱怎么用、地怎么征、人和产业怎么安置等难题。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要坚持依法征收、净地出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城市政府明确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责任部门、征收补偿标准和程序等,并依法依规实行征收。

资金方面,坚持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既可由政府筹措资金,也可引入社会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给予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支持。截至今年6月初,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1800多亿元。

改造账本如何做到综合平衡?专家认为,既要“做加法”,更好挖掘土地价值,整合碎片化地块,释放更大范围的土地价值,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也要“做减法”,降低拆迁补偿等改造成本,明确相关征收补偿标准和程序,让社会形成稳定预期。

当前,各地按照部署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上海今年预计启动不少于1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广州发布《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对城中村改造方式、补偿安置方案等方面进行规范……目前,超过75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各大城市落地。

重庆——

优先改造群众需求迫切的项目

本报记者  刘新吾

城中村改造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重庆市有关部门注重“消隐患、惠民生、促提升、稳投资”,持续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撑,抓好资金筹措,狠抓项目落地实施。今年,重庆计划改造82个项目,将惠及群众近6万人,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近80亿元。

改善环境,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希望政府早点改造,我也能住到城里去。”重庆市江津区双福街道享堂片区居民李正芳手指西侧的高楼说,那就是她心目中城市的样子。

西边,现代化小区高楼林立;东边,重庆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拔地而起……这些年,原是一个老场镇的享堂片区因改造难度较大,没赶上城市化“快车”,逐步成为城中村,道路狭窄,污水横流,坐落着不少矮砖房、土坯房。

今年年初,好消息传来:享堂片区被纳入重庆市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我们将分批逐步改造享堂片区,让村民变市民。”双福工业园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在附近新建一批安置房,并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让村民住上新房、生活便利,同时拟规划部分产业用地,拓展重庆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范围,实现地块综合利用。

让李正芳尤为高兴的是,片区改造方案还规划了商业区。将来,李正芳除了住房安置外,还能在商业区里置换一间店铺。

“经摸底排查,全市大概有400个城中村需要改造,我们要先‘啃硬骨头’,优先改造那些安全隐患突出、群众需求迫切、社会效益好的项目。”重庆市住建委房屋征收处处长吴耿介绍,除了拆除新建,一些项目也将通过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改造。

筹措资金,发挥专项借款效用

城中村改造一次性投入大,如何筹措资金,在惠民生、促发展的同时尽量减轻政府债务压力?

“前期投入主要靠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利率较低,之后我们通过土地出让、项目开发运营等收入来偿还,力求实现综合平衡、动态平衡。”吴耿介绍,今年1月,重庆组织各区积极申报全国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82个项目全部获得专项借款支持。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各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速推进项目实施。

1月30日,重庆市首笔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在大渡口区五一互助片区落地。“资金平衡的关键在于提升土地价值和综合效益。”大渡口区住建委负责人介绍,项目总投资约26.19亿元,其中申请专项借款20.9亿元,其余由区政府统筹财政资金和区属企业自筹。

片区平整土地、土壤污染治理后,将完善道路、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打造文旅等产业园。据悉,项目采取滚动开发方式,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出让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用于偿还专项借款。

在政府推介下,多家房地产企业对居住用地有了拿地意向。“这块地属于中心城区,地段不错,而且在内环边,交通便利。”中建二局成渝公司副董事长王择伟介绍,公司看好片区发展前景,计划参与土地竞拍。

有的城中村土地出让收入预期不足,怎么办?“我们鼓励各区采取‘肥瘦兼搭’等方式,实现资金在项目间平衡和区域统筹平衡。”吴耿说。

因地制宜,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5月30日至6月3日,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重庆冠军赛在巴南区华熙LIVE·鱼洞特色商业街举办,各地球迷前来看比赛、品美食、逛风景,拉动餐饮、旅游、商超、球馆等客流上涨。

每逢演唱会或赛事,华熙LIVE·鱼洞特色商业街总是热闹非凡,但配套设施却跟不上,经常“一房难求”。然而,其南侧的纺织片区城中村却是一片寂静,部分厂房相互交杂,建筑布局混乱、道路狭窄,制约了城市发展和产业链延伸。

一边是商业中心亟待扩容,一边是城中村需要改造。巴南区顺势而为,启动纺织片区城中村改造,建设水上及冰上运动中心、演艺及数字产业园、高端酒店等产业业态,提升华熙文体中心公共服务功能。

“纺织片区改造能够实现多赢,让游客住得更舒心、玩得更开心。”莲花街道纺织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负责人张东篱说。

从低效用地变为产业高地的不只是纺织片区。重庆统筹产城融合发展和城中村改造,精心选择片区改造项目,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和商贸、服务业用地。立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璧山区推进新能源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新增土地供应近3000亩,招引外地新能源汽车企业,壮大产业链;荣昌区石河片区城中村规划建设荣昌高新区科创中心,推动创新发展;梁平区做好城中村企业搬迁工作,有序推进低效企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确保企业既能搬、更能“活”……

“相对而言,中心城区特色商业、住房改善提升需求较大,远郊区产业发展任务较重。我们将鼓励各区找准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实施城中村改造,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吴耿表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