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力夯实健康根基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本质,是确保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信息畅通,让原本“各管一摊”的县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攥指成拳”。

李海楠

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仅是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更是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根基的有效途径。

国家卫生健康委6月23日对外透露,全国已有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已基本覆盖医疗资源薄弱省份。同时,着力提升地市和县级医疗水平,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超75%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达到基本标准。

至此,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已覆盖所有市、县,并向社区和乡村机构延伸覆盖。

初见成效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算是侧面回应了相关任务安排进展。2023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4年6月底前,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本质,是确保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信息畅通,让原本“各管一摊”的县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攥指成拳”。其目的,是要以此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构建分级诊疗秩序落地生根。

而要确保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抱团”发展,势必需要形成更加强大的牵引力,正因如此,《意见》才强调在今年6月底前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建设。而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正是相应工作机制的系列产物。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要定位于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全国顶尖水平、发挥牵头作用,并协同国家医学中心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努力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

正是依托于覆盖到医疗资源薄弱省份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卫生院等县乡村级基层医疗机构才能顺畅地与上级医疗机构展开协作、协同。监测显示,全国已有70%以上的卫生院与上级医院建立了稳定的远程医疗协作关系。

可以预见,随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将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回流县域、下沉基层。以此带动县乡村级基层医疗水平和覆盖面持续提升,助力“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的深化医改目标逐一提速实现,更好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当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仍在路上。毕竟,《意见》瞄准的目标绝非止步于启动建设,还有到2025年底力争全国90%以上的县基本建成县域医共体的近期目标,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的中期目标。

为此,仍须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和部门协同,不断深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效的现实方法和手段,同时还要强化监测、评价,引导和确保县域医共体良性、稳健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今年将进一步健全机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无独有偶,6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也对持续深化医改作出进一步安排。其中就进一步凸显了“更加注重建设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有关安排。

郡县治,天下安。已经吹响冲锋号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势必承载更多民众期许,大踏步迈出深化医改的坚定步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