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有力度也有广度 港股上半年回购总额逼近去年全年

上海证券报

关注

◎记者 唐燕飞

行至年中,港股回购金额已经突破千亿港元,逼近去年全年——今年以来,截至6月25日,港股市场已有180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回购总金额达到1187.6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增170.21%,创出历史同期新高。

其中,39家港股公司的回购金额超过1亿港元,12家超过10亿港元。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友邦保险、美团-W等4家公司的回购金额突破百亿港元,分别达到483.38亿港元、195.87亿港元、124.47亿港元和120.47亿港元。

回顾来看,2008年至2020年,港股史上出现了五轮回购潮,每次周期在6个月至8个月。值得关注的是,最近的一次港股回购浪潮从2022年开始,已经延续了近三年时间,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规模远超历史水平。

市场上涨 回购激增

今年上半年,港股回购有一个新的信号,回购并非出现在市场底部,而是出现在市场大涨的背景下,且回购广度和力度进一步提升。截至6月25日,恒生指数年初以来涨幅约为6%,区间最大涨幅约为31%。去年同期,恒生指数跌幅约为5%。

港股本轮回购潮已经连续近三年。2022年至2023年,港股回购总金额分别为1035.16亿港元、1264.96亿港元。今年上半年,回购金额已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距离2023年全年仅一步之遥。2021年,港股回购金额为461.27亿港元。

在这一背景下,蓝筹股不断加码回购,小市值公司也加入回购大军。近两年来,包括美团、腾讯、小米、京东、快手等在内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抛出大额回购计划。

近三年来,腾讯回购手笔越来越大,2021年为26亿港元,2022年为337.94亿港元,2023年上涨至494亿港元,2024年则抛出了千亿港元回购计划,目前回购额已逼近2023年。

继去年11月底公布10亿美元回购计划后,6月11日晚,美团又抛出20亿美元回购计划。美团6月6日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季度末,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理财投资分别为508亿元人民币和878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表示,港股科技公司持续大比例、连年递增的回购,彰显出对长期价值的充分肯定,有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

国企出手 主动加码

央地国企也是港股回购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中远海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上海石油化工股份、中石化炼化工程等多家央地国企披露了回购或增持计划方面的公告。

今年以来,监管层反复提及“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回购注销、加大分红等方式更好回报投资者”,一些央地国企主动加入回购大军。

业内人士分析,此番央地国企回购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单家企业回购力度有所增大。例如,中国移动今年回购规模达到1.55亿港元,而去年则没有回购;二是打出回购、增持“组合拳”,比如中远海控不仅回购了自身股份,还在5月底增持了中远海运港口的股份,斥资约3332.38万港元;三是从公司特征来看,回购公司多为千亿港元乃至上万亿港元的大市值公司,属于行业龙头。

亏损公司 “花式自救”

部分亏损的生物医药公司也加入回购队伍。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些港股公司股价跌幅较深,为避免因流通性不足而沦为“僵尸股”,不得不开启“花式自救”以提升市值,回购就是其中一种方式。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至少有9家亏损的生物医药公司进行了回购,如沛嘉医疗-B、创胜集团-B、和誉-B、微泰医疗-B、科济药业-B等。

这些公司的共同特征是:目前股价低于5港元,较发行价跌幅多在60%以上,成交冷淡等。

对此,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认为,受医疗行业、港股整体趋势等因素影响,这些公司股价水平未达预期且交易量较小。部分公司是在投行的建议下实施回购,以求释放自身股价被低估的信号。

“港股生物医药企业股价波动剧烈,与港股不设涨跌幅以及允许做空的机制有关。低面值、小市值公司的回购热情相对更高,但实际效用有待观察。”深圳一名私募股权人士认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