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微众银行入场 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格局生变

媒体滚动

关注

来源:北京商报

银行系科技子公司仍在扩容中,这一次轮到了民营银行。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信息,深圳金融监管局已原则同意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出资1.5亿美元,在香港设立微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众科技”),并持有微众科技100%的股权。微众银行由此成为业内首家布局科技子公司的民营银行。

自2015年银行启动布局科技子公司至今,市场上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数量已经超过20家。总体而言,线上化的展业模式为民营银行打造了数字“基因”,民营银行的入场有望为银行系科技子公司带来业务模式和产品等方面的转变,但普遍亏损也是绕不开的难题。

微众银行“落子”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深圳监管局日前披露的行政许可批复显示,深圳金融监管局原则同意微众银行在香港设立微众科技,出资1.5亿美元并持有100%的股权。

针对微众银行此时入局科技子公司赛道并选择在香港落地的原因,北京商报记者向微众银行方面进行采访,微众银行方面仅表示,“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方针、把握全球数字化发展机遇,我行拟在香港设立全资控股的科技子公司”。

另有民营银行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其实主要是为了解决人员成本以及效率两方面的问题。将科技业务放置在独立的公司里,有利于公司更好地提升管理效率。而不同银行主体如何组织、规划科技业务发展,根据实际经营情况会有不同考量。

而在2023年年报中,微众银行披露了公司在科技方面的布局与成果。信息显示,微众银行科技人员数量始终保持在员工总数50%以上,历年IT投入占营收比重亦超过9%,截至2023年末,累计有效授权专利752件。同时,为适应未来新型数字银行发展需要,微众银行完善了企业金融和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完成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优化。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看来,早前银行在科技子公司方面的布局,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参与较多,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民营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也展现了较强的实力。本次微众银行获批成立科技子公司,也是顺应市场变化的表现。另在金融机构必须聚焦主责主业的监管要求下,成立相关子公司有助于银行向外输出科技能力,不仅能服务整个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后续也有望成为母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短期难言盈利

微众银行的入局,让银行科技子公司赛道上首次出现民营银行的身影。早在2015年11月,兴业银行发起设立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国内首家银行科技子公司。彼时,作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兼互联网银行的微众银行,成立还不足一年。

此后的时间里,民营银行迅速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金融科技也成为银行业展业的“重头戏”。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23家银行正式成立科技子公司,还有部分保险机构也在发力中。

从母公司类型来看,参与布局科技子公司的银行主体涉及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以及省联社等多种类型。而立足于母行,科技子公司也规模不一。

另从银行机构此前披露的数据来看,科技子公司在成立的短期内难言盈利。以规模最大的建信金科为例,综合建设银行早前财报等数据来看,2018年至2020年间,建信金科累计亏损接近10亿元。直至2021年,建信金科方才实现由亏转盈,但业绩波动整体较大。2023年上半年,建信金科净亏损9.3亿元,2023年全年则实现净利润0.02亿元。

而作为23家银行系科技子公司中的唯一上市公司,金融壹账通尚未摆脱亏损“泥潭”。成立至今,金融壹账通连年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整体处于缩减中。综合金融壹账通早前披露的招股书、财报等信息,2019—2023年间,金融壹账通累计亏损金额超过60亿元,其中2023年归母净亏损为3.6亿元。

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指出,一直以来,中国的软件行业净利润率都不高。受定制化比例高、获客成本高、企业付费意愿不足、激烈竞争引发的定价问题、免费软件的冲击等因素影响,金融科技类公司面临类似局面,以至于亏损频现。

微众银行如何看待银行金融科技公司普遍的亏损情况?对于微众科技的业绩发展公司有何预期?北京商报记者向微众银行方面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公司回复。

民营银行优劣势并存

尽管银行科技子公司普遍面临亏损,但从政策引导、企业战略动向来看,金融科技仍然是银行业机构发力的重点。

微众银行方面也提到,微众科技将作为境外业务管理平台,以自主可控技术参与国际市场高水平竞争,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提供科技服务。对于后续微众科技的业务重点等问题,微众银行则未进行回复。

而今,随着作为民营银行的微众银行入场,银行科技子公司迎来新变化。在一银行金融科技部门从业人员张勉(化名)看来,相较于传统银行,民营银行在机制、体制方面通常更为灵活,有望带来更创新的业务模式和产品,激发市场活力。民营银行可能更倾向于采用开放银行理念,促进与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及非银机构的合作,加速技术创新和应用。

而谈及银行科技子公司整体的后续发展,苏商银行金融科技高级研究员孙扬认为,银行科技子公司应该积极开展银行之外的业务拓展,挖掘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培育产品化能力。同时,积极和业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以项目合作、解决方案合作、合资等形式,学习和提升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实现更大的生态空间拓展。

杜娟认为,银行系科技子公司更加贴近银行展业实际,其解决方案的设计及落地可以更贴近银行需求,可以放大此方面的优势,还可以联动母行金融资源,一方面借助母行触达更多潜在客户,一方面基于母行资源与客户开展多维度金融+科技的业务合作,提高竞争力。

欧阳日辉则进一步强调,不论是金融机构脱胎而生的金融科技公司,还是其他类型的科技公司,想要突破自身的发展限制关键在于有独特的技术产品,技术不能“放逐四海皆准”,而是要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特点,打造有特色的金融科技板块。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