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老外来华支付:不教育,只尊重

虎嗅APP

关注

题图|视觉中国

意大利“00后”索菲娅在听说中国15天免签入境之后,她兴奋得跳了起来。她马上收拾行李,开始了一趟“说走就走的上海旅行”。

让她惊讶的是,这次上海自由行,她全程感受到的,是流畅、便捷的支付体验。

最近,受签证政策的影响,“China travel”迅速火遍海外社交媒体,和索菲娅一样迫不及待涌入中国境内的外国友人人数飙升。

与免签政策带来的开放包容一样,还有索菲娅所感受到的,国内支付环境对外国友人来华支付服务的优化。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其中重点就提到了要解决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需求。

而国与国间支付习惯背后的差异,反映的是文化、技术的差异,要把外国友人入华支付这件小事做好,背后要统筹理解思考的问题很多。

而最好的思考方式则是包容,先看见诉求,再理解差异,再到作出改变。

只是这终究是一件庞大复杂、牵涉多方的改造行动,不仅要联动多方,还需要国际化的影响力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一场浩浩荡荡的变革已经徐徐展开。

被看见的入境支付困难

这次中国之行启动之前,索菲娅还很担忧,几年前去到中国,那时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相当发达,这次旅行,她很有可能要再次到处找POS机。

实际情况却完全相反。这次上海自由行,从落地上海浦东机场打车,到便利店买水、小面馆吃面、南京路购物,一路上,她都能畅通无阻地使用自己的银行卡直接进行支付,没有复杂的切换流程,消费起来很方便。索菲娅预期的担忧没有发生。不少地铁站点、出租车,都布放了可供支付使用的POS机终端。

这一系列的变化,源于过去来华人士支付困难的问题,被中国政府看见并真正重视。

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意见》中提到,“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金融普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对银行卡、现金等传统支付方式形成替代,支付服务包容性有待提升。”

中国银联积极响应,在同一时间启动了“锦绣行动2024”。这场行动为外国友人提供了涵盖“卡、码、Pay”及银行卡取现等在内的多元支付工具——具体来说包含银行卡、云闪付APP、境外钱包、旅行通卡及手机闪付。

现在,境外来华人士的支付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过去,来华人士的支付困难是结构性的。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支付产业不断进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卡片支付”早已不是主流。但各国支付行业的发展步伐并不同步,海外支付仍然沿用现金和刷卡这类传统支付方式。这导致来华人士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支付习惯差异和支付工具切换的问题。而国内的商户身处于更便捷的“移动支付”环境,对于使用基数很小的卡基终端,他们并没有保留的动力。最终呈现的结果是国内POS机的存量减少,跨境来华人员手持外卡,却找不到可支付的卡基终端。

面对境内外巨大的支付习惯差异,要做到让外国友人入境支付更便捷,就不得不面对外国友人消费支付习惯和中国境内受理环境不匹配的主要矛盾。

如何推动国内千万家商户提供外卡外包支付终端,为外国友人提供畅通无阻的支付环境,这一切从小到大的问题,需要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

技术底座如何支撑?

变革的旋风来得迅猛。中国人民银行做出相关工作部署,以中国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

与以往支付体系的改造都不一样,这次的变革是要建立在真正开放、允许差异共存的基础之上,从底层思维上做到尊重非境内居民跨境流动的支付习惯。

看见了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剩下的任务则是利用技术等资源,使支付系统的规则更加清晰,让外籍来华人员绑卡支付的成本更低、流程更简、使用更易。因此,建立一个能互通、最好能直接交易的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全球重要卡组织之一,中国银联给出的答案是“锦绣行动2024”——在巩固“卡”、“Pay”类交易已有的互通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码”的互通。

这需要强大网络与技术积淀。

首先是“卡”、“pay”的互通。“卡”、“pay”类交易在底层逻辑上都属于卡基交易,即以银行卡(包括实体卡片与虚拟卡)作为交易载体的交易方式。中国银联已累计在境外81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银联卡超2.4亿张,受理网络更是遍布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银联国际产品部总经理夏智表示,持卡人拿着银联在境外发行的银联卡(即银联外卡),可以无障碍地在境内支持银联的POS终端刷卡或者拍卡闪付消费,这一体验在境内外或者说全球银联受理网络是一致的、贯通的。

而伴随着境内二维码支付浪潮的外溢,东亚、东南亚国家也发展起自己的二维码标准,银联积极推动与这些地区的国家二维码网络互联互通,使当地居民在来华消费中可使用本国钱包APP扫银联二维码支付。

除了与其他国家二维码标准互扫互认,银联还积极与各国主流金融机构开发的手机钱包APP合作,使其接入银联二维码标准,从而实现在银联全球二维码受理网络中通用。夏智提到,银联在境外超36个国家和地区,与当地机构合作落地超200个银联标准钱包,覆盖2.5亿潜在用户。这个银联标准钱包怎么理解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底层上,银联用一套标准的技术和业务体系将它标准化、统一化。所以无论是境外的银联标准钱包,还是云闪付APP,它们共用着一套底层技术和标准,都具有跨境通用的特点。

更进一步来说,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是EVM标准下的二维码,与境内不同。但银联通过境内境外标准的联通,用技术将两种标准兼容起来。不过,这对于用户是完全无感的,因为当用户打开GPS,去到不同的国家,手机上的二维码就会自动切换为当地所接受的二维码标准。

除了境外钱包的境内使用,对于不持有银联外卡、银联标准境外钱包的外国友人,银联也给出了旅行通卡这一选择,这个在去年杭州亚运会启动的项目,在今年将会不断打磨优化。中国银联云闪付部国际业务团队成员冉旭凤提到,对于这款产品的优化将主要聚焦于三点:

一是用户开卡的分层核验,参考微信、支付宝,对于累计500美元(等值人民币约3500元)以下交易,银联将对用户免收集和验证身份信息。若用户有更高额度的支付诉求,银联将补充收集其他要素信息。二是在充值阶段,未来会在线上充值的基础上,增加汇款充值的方式,这种方式手续费会更低,适合于价格敏感的用户。三是将针对旅行通卡配备专门的权益,包括交通出行、充值补贴、美食礼遇等等,更贴合境外用户的用卡习惯和场景。

这些林林总总的技术优势,有力地支撑推动着这场变革的有序前进。

 一场浩大的统筹攻坚战

不过,时间短,任务重,这场千里之行,起初又是如何始于足下的?

中国银联锦绣行动专班高级总监赵胜利记得很清楚,在2月23日接到任务进组,短短5天就敲定了这次行动的总方案。但从方案出台到市场落地,有大量工作需要推进。“锦绣行动”总体被分为边摸排、边建设和边经营三个部分,其中处于市场一线的“商户”是贯穿始末的一道难题。41个重点城市,几十万数量级的商户摸排工作,任务艰巨。前期的摸排工作就曾卡在商户这里。

“商户不是一个数字,一个编码,而是一个在现实物理空间中真实存在的、能找到的、能发生交易的商户门店。”赵胜利说,“除了现场的摸排能保证商户的准确性,收单机构报送上来的商户地址,并不完全准确且合格。我们不能单纯以机构报送的商户信息为准,这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要想核验商户的真实准确性,还要借助地图软件,将商户与地图软件进行匹配,内部将这称为“地图挂链”,挂上之后,确定商户要真实存在,而且没有闭店。最重要的是,后台还要一一匹配商户的商户号和终端号,验证其是否真正发生过卡基或二维码的交易。

除了商户的真实性,在一些复杂的受理市场环境下,摸排工作进行起来也十分困难。比如一线城市的某步行街,存在很多分散程度高、又没有垂直单位管理机构的商户,面对这类商户,银联既不是发卡银行,也不是收单机构,无法通过机构获得商户的信息清单。但摸排工作仍要进行下去,这时候就必须联合产业各方,采用“划片包干”的策略对受理市场进行建设和梳理。

与摸排同时进行的,是对商户进行改造。和历史上的任何改造行动一样,对商户的交易改造同样耗时耗力。反复、多流程的沟通和说服渗入进这个环节的方方面面。中国银联上海分公司受理市场部徐彬提到,往往一些连锁商户的支付受理改造决定权不在门店而在总部,就不得不联动各类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去协调。所以,最终整个过程就会显得繁琐而冗长。

对于一些重点商户清单,商户的改造任务同样道阻且长。比如交通枢纽商圈,这里是入境人员流动的必经之地,但问题在于,在这些封闭场所,商户往往会更加保守和谨慎,对支付受理对接的要求也更为苛刻。中国银联上海分公司受理市场部徐彬观察到,商户不愿意改变,是因为他们也有成本核算的考虑。改造要涉及到系统改造、内部流程的变更、入账对账、系统维护等环节,需要商户付出一定的成本,但这些改变完成之后,到底有多少人来用,最终带来的收益是正是负,商户是未知的。

要解决商户的担忧,银联相关工作人员的解法是,依靠当地人民银行,发动市区两级商委、文旅、交通委、外办等委办局力量,联动商业银行、收单机构等产业力量。在具体工作中,除了联合收单机构、系统服务商多轮反复的沟通,还要通过一些点对点答疑解惑,解决商户在改造中的业务、财务、技术顾虑。同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和营销活动,以此吸引商户进行改造。

作为“锦绣行动”的重要参与支付机构之一,银联商务对此深有体会。银联商务支付服务部李晴表示,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解决方法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创造。截至6月14日,“锦绣行动2024”涉及银联商务重点商户7.11万,其中7.02万已支持受理卡基交易、7.04万已支持受理银联二维码交易,卡基覆盖率、银联二维码覆盖率均已接近100%,另有10918户“锦绣行动2024”范围外商户已超规模完成改造。

这次锦绣行动任务一环扣一环,工作量大、难度大。截至6月,第一阶段的任务大体完成,接下来第二阶段要面临的,是如何扩大商户的受理面,让POS终端活起来、活下去的问题。

而更值得重视的是,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耐心和持续的努力。正如徐彬在经历过摸排工作之后的感慨一般,“商户的摸排维护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反复持续进行下去的。同时也需要专业化的服务公司,在日常中去运维这一批商户、pos机。”

中国银联品牌营销部助理总经理孙郯则表示:“我们也践行‘支付为民’的理念,结合市场热点,推出五一、暑期、跨年等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不仅提高用户粘性,也让支付在高效、便捷的同时,更优惠、普惠。”

改变还远未到达最终胜利的彼岸。接触改造的市场一线的员工提到,在下一个阶段,还有更多设想将会在论证后落地实践,让改变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需要面临更漫长的时间检验。

但好在,没有人畏惧这场攻坚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