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长剧热度回归,商业价值还能碾压短剧吗?

界面新闻

关注

文|壹览商业 李彦

编辑|木鱼

长剧热度正在重新回归。

开局二十分钟,女主先后经历结婚、被陷害出轨、被丈夫活埋、“重生”以新身份开始蛰伏,这便是优酷新剧《墨雨云间》。

据悉,《墨雨云间》为2024年优酷最快热度破万剧,云合市占率最高达31%,为暑期档第一爆款。该剧以女主角绝境开局,随后一路逆袭,被称为“全民解压神剧”“乳腺友好剧”。

既具备短剧快节奏、强冲突的属性,又有精良的剧本,实力派的演员,《墨雨云间》的大爆合情合理。

《墨雨云间》热度居高不下背后,长剧正在重新引爆影视市场。

今年5月以来,先有《庆余年2》强势归来,创腾讯视频开播首日历史最高热度值,成为首个开播当日进入平台爆款俱乐部的影视剧集;再有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带火一座城,变身文旅新引擎;6月,《墨雨云间》、《玫瑰的故事》为代表的新剧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如此看来,长剧仍拥有打破消费者圈层,制造全民话题的能力。相较之下,短剧热度虽正盛,但能引起如此大体量热议的剧本依然罕见。

去年以来,大批短剧爆火各平台。短剧突然成为了一门口口相传的“好生意”。就连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冯远征接受央视专访时也表示,短剧一定是快餐式的,迅速写出来,迅速生产,迅速推向市场、迅速挣钱。未来短剧一定会成为潮流。

但冯远征也同时认为,“迅速被推上热点的新生事物的生命力还有待考证。”

无论长剧还是短剧,要保持生命力,关键还是在其商业价值,毕竟,只有链路上的玩家们能挣钱,这个行业才能完成商业闭环,经久不衰。

被“定制”的短剧

短剧的商业化,更多体现在被“定制”。

无论是在哪个平台,品牌定制短剧都是最主流的形式。去年年初,韩束与MCN机构银色大地旗下头部达人姜十七定制《以成长来装束》、《你终将会红》等多部短剧,并第一时间通过抖音直播间承接短剧带来的流量与关注,成功将主打抗老功效的红蛮腰套组打造为爆品,单月GMV破亿。

抖音云图营销5A理论体系将用户分为A1到A5五个群体。其中,A3种草人群因具有对品牌内容多次点击、搜索、架构的特种,成为了衡量短剧投放效果的重要指标。韩束的成功,很大程度来源于积累了大量A3人群。

随后,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在抖音定制属于自己的短剧。这其中,美妆类品牌最愿意为此“砸金”。

不管是韩束、珀莱雅、欧诗漫等国货品牌,还是资生堂、SKII、雅诗兰黛等国际品牌,都斥资做起了专属自己的定制短剧。

除此之外,电商、3C、饮料品类也成为短剧投放的新势力。例如,OPPO与快手合作的微短剧《我绑定了爱情系统》,将把OPPO手机设计成具有魔法的爱情系统以推动剧情,全剧累计播放量达2.4亿;茶百道紧跟姜十七的流量,以冠名的形式与其合作定制短剧《爱有百道新鲜》...

互联网电商则偏爱在快手定制短剧:京东汽车独家冠名《一路归途》、天猫独家冠名《我在大宋开酒吧》等3部短剧,美团冠名《妻子的品格》...

总体来看,通过定制短剧的方式,品牌/平台在短剧内容中插入硬广或软广,主要赚消费者引流进入直播间购买产品的钱,再赚点用户内容付费的分成。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品牌开始下场做定制短剧,市场供应量大增。品牌投入的成本与实际收益并不乐观。

例如,最早吃到短剧红利的韩束,已经不做短剧了。据多个媒体报道,上美集团创始人吕义雄发朋友圈表示,去年11月之后,韩束基本不做短剧。原因是“当全国很多美妆品牌学习韩束而挤进短剧赛道,短剧增加了 20倍供应量,价格翻了一倍,效果下滑了 40倍”。

吕义雄还表示,“从去年8月进去做短剧的所有品牌都是去做韭菜的,无一成功案例,都是给抖音去送钱了。”

显然,短剧这一行业也没逃过二八定律。品牌方要在短剧数量、质量、投流成本上都舍得花钱,才有可能逐渐通过短剧形成品牌资产。而上述的每一步,都需要人力物力的双重保障。

探索多元商业化路径的长剧

与短剧不同,长剧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质内容的长期供给。同时,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壹览商业梳理发现,以品牌为主的赞助商们正跃跃欲试,对待爆剧“买定离手”。

与单个品牌定制化的短剧不同。有着优良剧本,演员阵容强大的长剧,动辄拥有三四十家赞助商。近日三部大热剧,《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开播前就斩获了56个广告客户;《玫瑰的故事》开播官宣34个品牌,第一集就植入了10个广告,合作联名的品牌达到了41个;《墨雨云间》累计40+品牌合作,开创优酷24年多项商业化纪录。

更别提前段时间回归的剧王《庆余年2》,每集约拥有8个广告,更是拥有《联合赞助》、《领衔特约》、《特约合作》等多种综艺赞助话术出现在聚集海报。总冠名纯甄”也喜提网友“一番大奶主”的调侃。

为何还是有这么多赞助商偏爱长剧?

多年以来,长剧确定了以“会员订阅+广告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长视剧在精品化输出、爆款锻造、多元类型表达等方面的内容体系也已搭建稳固。长剧有了更多机会迭代“会员订阅+广告服务”模式,并进行多元商业化路径的探索。

会员订阅是各大长剧平台支柱收入的来源。从2023年开始,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就先后将原有的高阶会员升级为了SVIP,并增加了更多相关权益。在大热剧集还设置了超前点映活动,让消费者付费提前看剧集。

在广告服务层面,平台端迭代了更多营销玩法,以综艺、番外的形式承载用户对热播剧的情感需求,打造新话题,引爆长尾流量;

例如,优酷曾推出的《少年特别企划》、采用生活番内容与剧集内容相呼应的形式,将用户的观剧愉悦感从主剧《少年歌行》延续至戏外;《墨雨云间》加拍男女主婚后番外,从番外拍摄阶段就屡上热搜,为结局造势...

在壹览商业看来,短剧只能与长剧形成互补,从长远来看,短剧想要撬走长剧的商业“蛋糕”,并不容易。

长剧vs短剧,谁更有商业价值?

要探讨长剧和短剧商业价值,需要探讨几个问题。

其一,内容是否足以支撑用户持续性的为其消费?

无论长剧还是短剧,用户为内容砸钱,是最直接的变现模式。从内容角度看,主流短剧因天然带有被品牌“定制”的基因,能创作的内容会更加有限。以快消品、3C数码产品为主的品牌方,要想短剧围绕自己的品牌进行创作,必然会给内容的发挥上带来限制。再加上短剧对快节奏的高要求,时间一久,内容上的重复性将愈发显现。

相较短剧,长剧更多来源于本身已有一定流量的大IP,长剧平台每年晒出的年度片单,正是一场关于IP与主创阵容的斗争。与此同时,长剧在内容表达的形式上,既可效仿短剧,如《墨雨云烟》般强调快节奏、强冲突;也可如《我的阿勒泰》,用更缓慢,平静的叙事方式表达剧本主旨,具备更多元的内容创作空间。

其二,付费形式哪个性价比更高?

目前来看,抖块短剧更多以单部形式收费,形式更单一,长剧则是促进平台会员拉新、会员消费的手段。用户充值某平台会员后,自动解锁了该平台长剧观赏的权益,单平台月费持平甚至低于部分短剧买断全集的价格,性价比更高。同时,针对某些大热剧,用户若想第一时间解锁剧情,可以再自行消费,灵活性更高。

其三,对赞助商来说,怎样的剧才能有回报?

新浪科技曾报道,以小程序短剧为例,在投流模式下,超过80%的票房收入都被抖音、快手等流量平台分走,而版权、制作、出品和投流发行四个环节分享不到17%的毛利。一位MCN机构负责内容生产的从业人员告诉壹览商业,目前品牌定制短剧的基础成本大概在50万以上。更有媒体报导,抖音定制短剧的成本已来到百万级。而去年,这一门槛仅为10万元。

在大量品牌定制短剧“轰炸”下,观众或将对这一新的营销形式逐渐“脱敏”,品牌想要重现韩束在去年年初撬动数十亿流量的奇迹,可能性极低。

长剧的赞助门槛往往更高,对一部待爆剧而言,赞助坑位往往百万起步。对于长剧来说,待爆剧投入固然大,但主创阵容、剧本若赢面大,则无论如何能承接一些流量。类似《甄嬛传》等经典剧,长尾流量也有着极大价值,即便过去数年,依然有喜茶等多个品牌与其联名。

与此同时,押宝具有潜力的小成本剧成了品牌博收益的另一种选择。长剧商务市场正呈现出头部剧狂卷,腰部剧断层的情形。若品牌方能押宝小成本剧,便可以用低成本获取高回报。

小成本剧,主创团队往往是撬动流量的关键。今年一季度爆火的《猎冰》就是典型案例:《猎冰》是男主张颂文继《狂飙》爆火后的首部播出剧集,张颂文再演反派,备受关注;女主首次主演剧集的“华为二公主”姚安娜,自带讨论度。

结语

综合来看,短剧偏爱软广告,将广告与内容融为一体使其内容上的特征;长剧偏爱硬广告,广告基本不会对剧集内容产生影响。

短剧已经走出最初的红利期,想要赚钱需要以量去搏,不排除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风险;长剧可以提前从IP及主场团队预判流量,但投入赶不上回报的可能性也随着这两个因素随时变化。

站在品牌角度,定制短剧更考验对内容的把控和创作,赞助长剧更考验对IP及主创团队的预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活。相比之下,一部精品长剧,或许更具有穿越周期的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