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高考成绩明起可查,要不要学医,听听医生怎么说

市场资讯

关注

转自:医学界

“医学界”整理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公布了高考查分时间,多集中在6月23日至25日之间。也就是说,明天起中国大陆考生就可以陆续查询自己的高考分数了,接下来也将面临决定人生方向的重要选择——填报高考志愿。

按照往年高考热门专业大数据,临床医学搜索热度始终不减,连续几年都排在第一。对于不知道要不要学医以及立志要学医的学子,很多医生也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医学界”特精选了部分医生的建议和观点。

陶勇:

关于学医的六个热点问题

  • 什么样的人适合学医?

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需要学习74门课程,还要经历硕士、博士、规培之后才能考主治医师,成为正式执业的医师。这个周期特别漫长,一般博士毕业就28岁了,规培3年,也就是30多岁才能成为正式的医生。

正式执业后,也需要医疗、教学、科研同步进行;年轻医生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还要面对患者可能存在的不信任,干着干着开始悔不当初的也不在少数。所以,适合学医的考生应该:1.做好长期主义的打算;2.对救死扶伤的价值感高度认同;3.能从治病救人中获得高度满足。

如果仅仅是看中了医生职业的稳定性,我建议报考之前一定要三思,因为没有热情和毅力很难坚持下去。

  • 学医只能做医生吗?

学医的出路很多,除了做医生,还可以去药企的医学部/销售代表、临床药物实验CRO、防疫站、医学出版编辑、基础研究。如果有表达天赋和绘画天赋,还可以考虑自己做自媒体或者是医学绘图。

  • 学医看学校还是看专业?

对于职业长期发展来说,专业更重要,不过医学生本科是内外妇儿都学,只有研究生的时候才选亚专业,所以高考的时候只需要考虑学校就行。

  • 对立志学医的年轻人,有哪些建议?

医学行业不是吃青春饭的行业,是“越老越吃香”且“活到老、学到老”的专业,所以从一开始,医学生就要明白这是条长期的路,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扎扎实实把基础打好,并且不要忽视临床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因为“解决临床问题”就是医生前进的动力。为了解决问题,既可以借助科研手段,也可以请教年长的老师和同行等等,这个过程就是年轻医生不断提升的过程。

  • 医生应该如何看待医患关系?

最难的一点是要摆脱分别心,建立同理心。医患彼此尊重,相互平等,在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寻找战胜疾病的办法。百年前梅藤更院长和三岁小患者相互鞠躬致敬的照片,一直感动着所有人。

  • 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医生吗?

人工智能想要取代医生至少得分两步。第一步是医生把自己变得像机器,如果医生失去了情感,并不关注患者的故事,也不重视情感沟通的话,就把自己变成了(看病)机器;第二步才是人工智能去取代人形的医生机器。

所以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持续地在医学的领域里面,去学会共情,学会沟通,学会去认识生命、认识生死、认识医学,我们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温度的立体医生,是人工智能所不可取代的。

徐晔医生:

学医改行并不容易

  • 学医只能做医生吗?

首先给出回答——不是。

学医除了临床,有很多种可以选择的方向。仅我身边见过的例子中,有专门从事医学插画、绘图的,有去药械、制药方向搞临床试验或者做研发的,还有成为医学编辑做文字工作,从事医事法学专门处理涉医官司的。还有从事医疗技术鉴定,甚至还有去专门调解纠纷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对口工作”以外的可能。

学医不止能做医生,但改行并不容易。

医学不是一个很容易改行的专业,而且成为医生以后更不容易改行。我曾经与不少有转行想法的医生朋友聊过,也观察过许多计划或者已经尝试改行的医生。结论其实挺残酷的——想改行的医生不少,但改行成功的真的很少。

  • 医生们为什么难改行?

我接触的不少有改行想法的医生,最后都止步于一个相似的思考:除了医学,我还会什么呢?因为如果想在医学道路中走下去,大家都需要在某个具体医学领域中,越钻越深。而你学得越深,你拥有的“其他技能”就越少,你离改行也就越远。而现在很多领域都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

最后能够成功改行的医生,基本都有一个典型特征——医学以外还具备其它不错的才能。他们的这些才能,甚至很多是在学医前就拥有的,或者一直以非常强的毅力、优秀的时间管理保存下来的。对于大多数在医学中钻研的医生、医学生们来说,找到空闲去在另一个方面学习、积累,太难了。

我至今很想学学绘画素描,这样可以更好地去理解美学、光影表述、雕塑,但时间真的太有限了,买了书也鲜有机会打开,更难有时间坚持练习。我相信很多优秀的医生,也和我面临同样的苦恼。

@成都下水道:

学医的残酷现实

  • 学医只能当医生吗?

当然不是,掌握那么丰富的医学知识,改行医疗管理、医疗咨询、健康信息技术、医疗教育、医疗写作、公共卫生、涉及法律和医学伦理领域,岂不是手到擒来?

临床医学属于医学下属的一级学科,学科代码1002,衍生出18个二级学科。医生灰色收入的减少,将使专科热门度发生一些变化,譬如现在最热门的骨科、口腔科、眼科、心内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又说得准呢?

但学医的漫长周期注定了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青年医生,在35岁以前,都会经历爱过、伤过、痛过、恨过,就是没富过。

麻醉医生凌楚眠:

学医不做医生挺划不来

学医学专业当然不是只能做医生,但从整体教育成本考虑——学了不做医生,挺划不来的。

怎么说呢?首先是学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起步就是5年,3年大课学完,1年的临床见习,1年的临床实习。也就是说医学本科生和同龄人比,出社会天然晚一年。特别是最后的临床实习,虽说是医生生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放弃当医生,这段经历大概率是浪费掉的。

再就是,当医生是“书越读越窄”。也就是说你攻读研究生花的五六年时间,习得的专业知识大概率在医学之外的领域用不上。

所以,我一直建议:学医前一定要考虑好,要做好长达一个十年(decade)的职业规划;谨慎谋划后再正式进入,否则中途下车,于自己于家庭,都蛮难受的。

虽然我确实鼓励你一路走下去,但当发现航向不对头,越早跳船越获益。最好是本科毕业就转出去(不要纠结医师资格证了,不当医生这证没有意义),不然会越来越痛苦。

北京乳腺科杨大夫:

选择医学专业时要慎重考虑

高考后选择医学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决策,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进行选择和决策:

1. 了解兴趣与优势:首先,考虑您是否对医学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并具备相关的学术背景和技能。医学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学科,需要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习能力。

2. 了解专业方向:医学专业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方向,如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了解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和就业前景,以便选择最适合您的专业。

3. 考虑学校实力:选择一所具有良好声誉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医学院校非常重要。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以确保您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

4. 了解就业前景:考虑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一些医学专业可能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而另一些可能相对较为竞争。

5. 咨询与交流:与医生、医学专业的学生或从业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经验和建议。他们可以提供有关医学专业选择、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宝贵信息。

最后,提醒您在选择医学专业时要慎重考虑,确保自己的选择符合兴趣和长期发展目标。同时,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努力学习、积累实践经验等,为未来的医学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医学界

责编:王   晓

编辑:赵   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