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生活给不了的答案,都在土地里

成都日报

关注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生活给不了的答案,都在土地里

诗人纪伯伦曾说:“在任何一块土地上挖掘你都会找到珍宝,不过你必须以农民的信心去挖掘。”

排水、播种、施肥、收割……正在热播的大型劳作纪实节目《种地吧》第二季引发社会关注。节目聚焦乡村振兴主题,厚植“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讲述了一个关于劳动和成长的故事,以文艺形式创新传播农耕文化。“《种地吧》面朝乡土,能够帮助青少年观众在价值观形成时期就认识到乡土的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刘俊教授表示。

近年来,荧屏涌现出一批展现乡村风光、聚焦农业生产、亲近农村生活的佳作,乡村的美景、美食及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也随之走入更多观众的视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背景下,乡村题材节目的发展脉络逐渐显现出来。创作者也应再接再厉,进一步开拓新的领域、新的空间,引导更多年轻人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光发热,探索出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及时呈现各地乡村振兴进程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气象。

相信土地的力量吧!生活给不了的答案,都在土地里。

为什么要看少年种地?

后陡门的一场大雨,让地里成了烂泥汤,本来打算种小麦的少年们犯了难,他们决定先疏通排水沟。但其中一块地积水浅,面积大且分散,用不了抽水泵,用铲子铲泥又十分费力。少年们干脆跳到了沟里,用双手和双脚把沟里的淤泥一点点地往外扒拉。经过整整一天的折腾,排水沟终于通了,几个年轻人抱在一起兴奋地又跳又叫,这一天,让他们与这片土地产生了联系、羁绊,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正含义。

这一幕发生在大型劳作纪实节目《种地吧》第一季。10个“耕作小白”走向土地,用8块农田、1条河道、3个鱼塘、2栋旧房子和1个仓库,组成一个常规农场。192天的时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终在142亩的土地上,收获了62.66吨可供万人食用一个月的稻谷。摄影机24小时全时段记录了这一切。收割那天,夕阳的余晖把后陡门天空染成了金色,和金色的麦穗连成一片,洒落到每一个少年身上,仿佛是温柔地嘉奖每一位认真对待土地的人。少年们对土地、对农业、对成长的诚意,也以一种缓慢而稳健的节奏出圈,还登上了2024年央视春晚的舞台。

总导演杨长岭表示,正在播出的第二季关键词是成长,土地已经给了少年们许多回馈,第二季就要更加肩负起对土地的责任感。他们的种植面积变为422亩,又新增了一个10亩的玻璃温室大棚,一个30亩的人工湖,在“勤天农场”里,还有水肥一体机自动化项目、水培蔬菜、立体草莓种植……少年们努力从生产技术、经营模式和产业品类等方面,尽可能展示现代农业的更多可能性。“从搭建大棚到学习水培的相关知识,最后到栽苗、配比营养液,收获,这其中的每一步我都亲力亲为。”在销售水培生菜的时候,少年卓沅去了杭州本地的商超,看到自己种出的生菜被叔叔阿姨们买走,他心情非常激动,“原来年轻人的舞台不仅仅可以在聚光灯下,也可以在田间地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智慧与双手打拼出一片不一样的天地。”

杨长岭这样形容《种地吧》IP的关系,“节目组的IP是这10个少年,而这十个少年的IP,是这片土地。”两季节目里,他们一身泥一身汗地在地里干活,切身经历每一粒麦子、每一种蔬菜、每一只家畜的培育与收获全过程,切身感受“新农人”的生产生活。人们在观看触动的同时,在更加广阔的现实舞台,这样的农事劳动无时无刻不在上演。10个少年和千千万万的返乡新农人,彼此互为镜像,相互映衬,连接起他们的不仅仅是那块小小的屏幕,更是土地的魅力和劳动的快乐。

更进一步说,农田宛如一个小小的微观社会,而少年们克服耕种中的种种困难的过程,也折射出了每个平凡的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何奋斗与成长的历程。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师余俊雯深有感触地表示:“10位少年收获的沉甸甸的粮食背后,是土地对于人们努力耕耘之后的慷慨回赠,从中激发出的快乐与幸福显得更加真实、笃定。这喜闻乐见的结果,是对‘劳动创造价值’和‘越努力越幸运’的诠释。”

打开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三农、乡村振兴、农业文明的迭代更新与赓续发展,都是我国走向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如是说。从已经播出七季的《向往的生活》到《云上的小店》《生机勃勃的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宝藏般的乡村》《山水间的家》等深扎乡村生活土壤,再到直接以劳作纪实视角切入的《种地吧》,近年来,乡村题材节目紧贴时代议题和火热现实,用不同形式形态和内容,打开了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央视《山水间的家》两季播出以来,从浙江安吉县鲁家村到湖南张家界石堰坪村再到辽宁东港獐岛村,处处是“留得住的山水,守得住的家园,值得过的人生,看得见的未来”。新时代乡村新形象送抵更多观众,带动了众多网友实地“打卡”,蒲江县铁牛村的民宿、餐饮双双火爆,蒲江柑橘的销量跟着节节攀升,让村民们深感振奋鼓舞。借由在年轻观众中的人气和口碑,《山水间的家》还将文旅资源转化为深层次的情感融通,让新时代乡村以一种既有乡愁又有朝气的形象,深入那些远离乡村生活的观众心里。有年轻网友留言说:“‘山水间的家’这令人怦然心动、无限向往的5个字,堪称中国乡村的鲜明标识。”还有《向往的生活》通过“春种计划”“向往的图书馆”等节目设置引导大众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云上的小店》以“便利店”的形式深入观察村民日常生活、人情往来;《生机勃勃的我们》第二季集结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才,从绘画、设计、营销、手工艺术等多个维度,因地制宜为乡村制定发展计划……

“对于近些年乡村节目的发展趋势,有两点规律值得总结。其一是主题性,站位较高,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乡村发展的主动意识。其二是可视性,经常在环节、游戏、人物、场景、叙事、纪实等方面的设置上进行创新,让主题性的立意通过脉脉温情、故事悬念等方式打动观众。通过低姿态的叙事,让观众在自觉接受的过程中体悟乡村发展。”刘俊教授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教授进一步表示,乡村节目在今后发展中需要解决同质化和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做到真诚的内容表达,“立足于一个地方的特色,基于当地的环境、风俗、人情、文化、风物等进行深耕,真正把一个地方的乡村特色和乡村文化挖掘出来,激发乡村的深层力量。”

正如作家吴伯箫在《菜园小记》所写: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