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打生长激素是万能“增高法宝”?关于身高的这5个误区要当心

北京日报

关注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6岁孩子打生长激素长高后频繁生病”的话题登上热搜,引起广泛热议,这一现象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生长激素的作用与影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段朱岩、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宋福英提醒,临床上,生长激素主要用于治疗矮小症,家长不应忽视个体正常发育的差异,将其视为万能的“增高法宝”。当然,生长激素作为一种药物,也不是“洪水猛兽”,保证用药安全的关键在于是否对症。单纯为了孩子“长高个儿”而盲目追捧,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可能远大于收益。

厘清关于身高的5个误区

近些年,各大医院的生长发育门诊就诊量激增,来这里看诊的孩子十有八九都是来看身高的。“吃什么能长个儿”“能不能打生长激素”是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存在个体差异,家长不能要求他们严丝合缝地按照标准去生长,下面5个常见认识误区需要厘清。

误区一:“父母身高完全决定孩子身高”

人的身高有60%-70%由先天遗传基因决定,剩余的30%-40%受到后天的营养、睡眠、运动、内分泌、心理及疾病等因素影响。所以,父母高的孩子也可能因为后天因素的阻碍,而没能发挥好先天遗传优势,达不到理想身高。

误区二:“男孩没变声,女孩没来月经,还有很大的发育空间”

女孩以乳腺发育作为青春期开始的标志,如果月经初潮来临,则表明已进入青春期的中后期;男孩青春期开始的标志比较隐蔽,当出现变声、痤疮、长胡须或喉结时,往往已进入青春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说,没有变声、没来月经初潮,只能说明身高还可增长,但并不代表还有很多时间去发育,有的孩子身高突增高峰期已过。身高的两个快速增长期为婴儿期和青春期,一般女孩11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男孩13岁进入青春期,家长要抓住这两个长高的黄金时期。

误区三:“我的孩子是晚长”

所谓“晚长”在医学上是指青春期发育延迟,这些孩子到了青春期与其他青春期正常的孩子相比,身材较为矮小,但一般来说,其父母在青春期时也有“晚长个儿”的情况。要判断是不是真的晚长其实也容易,如果孩子的骨龄落后实际年龄2岁且生长激素水平正常,则可视为晚长或体质性青春期延迟,但如果骨龄与孩子年龄相匹配,则提示孩子不属于晚长的情形。

误区四:“多吃就能长高,加上营养补充剂更管用”

孩子3岁以后调控生长的关键因素不只是营养,更重要的是生长激素分泌情况。所以,不能单从营养角度考虑孩子的身高问题。对于营养补充剂,如钙剂、各种维生素、特殊配方奶粉等,家长应理性看待,保证一日三餐的膳食营养均衡更重要。

误区五:“只要骨骺线没有闭合都可以治疗”

骨骺是骨在发育过程中,骨两端软骨出现的骨化点。骨骺线闭合是指长骨两头骨骺线消失的现象,意味着机体已经失去自然长高的潜力。但是,不能认为骨骺线没有闭合就可以用生长激素治疗或疗效就好,因为年龄越大骨龄越大,对药物的敏感性就越差,同时体重的增加也会使药物剂量增大,治疗费用增加。所以,在满足临床指征的情况下,用生长激素治疗要趁早。

哪些孩子适用生长激素治疗

其实,人体原本就能分泌生长激素,它是一种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肽类激素,主要负责促进骨骼生长、内脏生长、蛋白质合成,以及帮助脂肪代谢。人在深度睡眠时会分泌生长激素,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有明显的增高作用。通常生长激素在人进入深睡眠后的1-2小时开始增加分泌,早晨苏醒前后一段时间仍处于高分泌状态,醒后30-90分钟分泌呈迅速下降趋势,于中午时分降至最低点。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生长激素药物主要是指重组人生长激素,简称生长激素。这种药物与人体自然分泌的生长激素结构非常相似,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生长障碍性疾病。在我国,生长激素的使用有明确的适应症,不是家长觉得孩子身高“不理想”就能用。根据临床指南,合理使用生长激素主要针对以下4类儿童。

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生长激素缺乏症是生长激素最常见的适应证,由于患儿垂体前叶分泌不足,导致生长激素水平低下,从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特纳综合征患儿特纳综合征即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会导致女孩身材矮小,应用生长激素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身高。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儿肾功能不全会影响孩子的生长激素分泌,因此补充生长激素可改善其生长。

小于胎龄儿出生时体重或身高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且未能在两岁内达到正常水平身高的孩子,也可考虑使用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按照剂型常分为液体和粉剂两种。因生产厂家、剂型不同,结合注射频次来看,长效水剂优于短效水剂和粉剂,从疗效来看,水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好,所以价格也不尽相同,具体选择哪种可咨询医生来定。

如何看待生长激素的副作用

作为一种药物,生长激素的应用难免会引发一些副作用,从临床经验看,集中在关节和肌肉疼痛、胰岛素抵抗、水肿、内分泌系统失调、颅内高压等方面。

副作用产生的原因主要与生长激素给人体多个系统带来的影响有关。一方面的影响是代谢加速。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脂肪分解,这一加速的代谢过程可能会对胰岛素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水分潴留。生长激素能增加体内钠和水的潴留,这是引发水肿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一个影响是内分泌紊乱,生长激素的使用可能干扰其他激素的平衡,如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分泌。

那么,如何看待和应对生长激素带来的副作用呢?对于确需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孩子,家长和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副作用和治疗效果,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方案。

首先,需做到遵医嘱,定期监测。在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前,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孩子的身体反应。

其次,根据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较为明显的副作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生长激素的剂量,甚至暂时停药以观后效。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很多生长激素的副作用都是可逆的,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就能减少或消除不良反应。

最后,家长的正确认识与配合非常重要。家长要对生长激素的副作用有正确认识,通过与医生的密切沟通与配合,及时报告孩子的不适症状,确保孩子在安全和有效的前提下接受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和监测,是可以将生长激素带来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的。因此,对于确需使用生长激素的孩子,不可因噎废食,关键是要在“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之间找到平衡。此外,生长激素治疗没有明确的疗程,因为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且不等速的过程,需要考虑患者的骨龄情况和家庭经济承受力等。一般用药周期为6个月到一年,然后再根据疗效来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供图:视觉中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