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被明星网红带火的“减肥针”,捧出一家中国药企IPO

金融八卦女频道

关注

马斯克打完减掉18斤,卡戴珊靠它瘦到人生巅峰,就连中国网红都自称疯狂掉秤。“网红减肥针”火得一塌糊涂,泼天的富贵就在眼前,我国超20家药企都支棱起来,布局相关领域的“泰德医药”也要IPO了。

文丨金融八卦女作者:澍野

· · ·

“网红减肥针”火得一塌糊涂,布局相关领域的“泰德医药”也要IPO了。

你知道,这款减肥针有多神吗?马斯克打完减掉18斤,卡戴珊靠它瘦到人生巅峰,就连中国网红都自称疯狂掉秤。你可能会想,这不会只是个炒作吧?

可它背后的医药巨头——诺和诺德早就涨疯了,市值一度超过奢侈品牌LV集团;起关键作用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药物,也已被《科学》杂志评为 “2023 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泼天的富贵就在眼前,我国超20家药企也都支棱起来了,争相布局 GLP-1 类减肥药。此前,A股博瑞医药董事长甚至“以身试药”,声称自己减重30斤,直接让股价接连飞升,直到被监管警示......

而泰德医药,自然也想分一杯羹。作为一家专注于多肽的合约研究、开发及生产的机构(CRDMO),其多肽管线就包括了热门的GLP-1领域。成立至今,泰德医药已获得普华资本、海邦投资、钱塘产业集团、景盛资本等一票机构的投资。

如今,泰德医药赴港IPO,很多人都开始关心:如若成功上市,它是否能复制相关概念股的股价奇迹呢?

1.

业内全球第三大企业,

曾被上市公司“抛弃”? /

你能想象吗?作为一家业内全球第三大企业,泰德医药曾被上市公司“抛弃”。

根据沙利文报告,以2023年销售收入3.37亿元计,泰德医药是全球第三大专注于多肽的CRDMO,也是全球专注于多肽的最全面的CRDMO之一。

而泰德医药的前身是“中肽生化”,曾是国内多肽CRDMO领域的老牌企业。

2001年,中肽生化由李湘成立,是国内第一批从事多肽CRDMO的企业。后来,徐琪及李湘的胞妹李湘莉先后加入。

到了2015年,中肽生化想着扩张规模,需要找钱,这时候A股市场上的信邦制药(002390)也想要拓展业务,两家看对眼了,一拍即合。

那年12月,信邦制药花了20个小目标,把中肽生化整个儿买了下来,要知道那天中肽生化账上的净资产才2.91亿。也就是说,信邦制药是按照净资产的七倍价把中肽生化收入囊中。

但没想到,收购后中肽生化的发展没达到信邦的预期,反而拖累了业绩。2018年,中肽生化业绩下滑,信邦制药不得不提列15.36亿的商誉减值准备。这一下子,信邦制药净亏12.97亿,上市以来头一回亏损。

到了2020年,信邦制药忍无可忍,把中肽生化以7.5亿元低价“甩卖”,而接盘者正是中肽生化的原始股东们。

也就是说,仅过了5年,中肽生化又回到了李湘、徐琪二人手中。而这一买一卖,上市公司信邦生物,损失超12亿元,原始股东则成功“捡漏”。

正是在这一年,徐琪和李湘莉联手,创立了泰德医药。他们用了三年时间,不仅整合了中肽生化的资源和技术,还带着泰德医药杀进了资本市场。

招股书显示,股权结构方面,泰德医药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徐琪、李湘莉为一致行动人,共同控制公司约 76.42% 的投票权。

那么,他们怎么能仅用3年,就盘活了泰德医药呢?

答案是:如今,多肽产能紧缺已是行业共识,泰德医药站在了风口上。

要知道,泰德医药的主营业务,正是多肽类药物开发、生产、CMC申报支持服务。

多肽药物,指的是通过化学合成、基因重组或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具有特定治疗作用的多肽,通常由10-50个氨基酸组成。相较于小分子药物,多肽具有更高的活性和更强的选择性。

简单来说,泰德医药的业务分为三个部分,覆盖了前期的多肽NCE发现合成服务(CRO)、中期的多肽CMC开发(CDMO)以及后期的商业化生产(CMO)。

除了多肽外,泰德医药还开发了多元化的项目管线,专注于其他类别的TIDES药物,如POC、PDC和RDC。

近年来,在两大国际巨头诺和诺德、礼来的带领下,降糖和减肥药市场大热,GLP-1也顺势成为“当红炸子鸡”,泰德医药也专注于GLP-1领域的管线建设。

那么,GLP-1又是什么呢?GLP-1 源于蜥蜴毒液,可以控制血糖,后来被研制成一种合成激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而 GLP-1有一个重要特点,它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并延缓胃排空,使人产生饱腹感。说白了,让你吃得少还不饿。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显示,1961名成人使用GLP-1类药物 68 周后,平均每人减重超30斤,这把整个医学界都惊呆了。

所以,原本用于治疗糖尿病的GLP-1类药物,后来也被有的国家用来减重。

2021年,诺和诺德研制的“维高威”,就被美国批准用于体重管理。这药一上市,就被大家抢购一空,甚至一度成为紧缺药物。

后续,凭借GLP-1类药物,诺和诺德还一度干过奢侈品牌LV集团,成为欧洲最值钱的上市公司,市值一度超4200亿美元。

据诺和诺德2022年财报,司美格鲁肽仅在中国的收入,就已达约20亿元。见状,我国超20家药企也都支棱起来了,争相布局 GLP-1 类减肥药。

如今,先为达生物、信达生物等研制的相关药物已进入临床三期;中美华东、恒瑞医药的相关药物等进入临床二期。

泰德医药GLP-1类药物也在加紧开发。截至2024年5月27日,泰德医药与7名开发GLP-1产品的客户有9个GLP-1药物开发项目,项目覆盖超过50个国家。

2.

GLP-1类药物迎高光时刻,

泰德医药反而业绩下滑? /

2023年,GLP-1类药物,迎来了高光时刻。

GLP-1类药物被权威杂志《科学》,评为 “2023 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医药巨头诺和诺德,更是靠着GLP-1“网红神针”,狂揽 212亿美元收入,股价都涨疯了。

可奇怪的是,在GLP-1风生水起的2023年,泰德医药的营收和利润,反而出现了下降。

根据招股书,2021年至2023年,泰德医药的营收分别为2.82亿元、3.51亿元和3.37亿元;净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08亿元、1.28亿元和1.01亿元。

对于2023年收入下滑,泰德生物说,主要是每名客户平均收入减少,而这又主要归因于其三名主要客户因自身多肽药物开发资源、计划及周期的变化,而大幅减少对公司的服务需求。说白了,就是这全赖大客户减少用量。

而从其收入来源看,泰德医药海外收入占比较高。2023年,泰德医药在中国内地的收入占比为22%;美国占比为34.1%;日本占比为21.8%;欧洲占比为18.6%;其他国家及地区占比为3.5%。

目前,泰德医药已建立全球业务,项目覆盖超过50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洲、韩国及澳大利亚等主要市场。

另外,在毛利率方面,2021 年至 2023 年,泰德医药的毛利率分别为 57.1%、57.3% 及 53.5%。可见,泰德医药2023 年毛利率也明显下降了。

对此,泰德医药表示,主要由于当年收入同比下滑,同时因为 2022 年至 2023 年公司员工数量增多、薪资上涨以及固定成本提高,导致销售成本也相应上升。因此,整体毛利率有所下降。

相比之下,同处多肽赛道的诺泰生物(688076.SH)、圣诺生物(688117.SH),2023年的毛利率分别为60.7%、63.42%,均高于泰德医药。

在产能规模方面,泰德医药也不及多个同行。根据招股书披露,2023年泰德医药钱塘园区的多肽API年产能为500千克,每批产能为20千克,利用率为49%,能够处理多个100千克级的采购订单。

相比之下,诺泰生物已达吨级规模,圣诺生物2024年多肽产能也预计提升至1.2吨以上,与泰德医药有着显著差距。

泰德医药在招股书中也承认,全球药物 CRDMO 服务市场竞争激烈,预期竞争水平将持续加剧。如果说谁真正吃到了GLP-1的生产红利,那必然还是几大CDMO巨头。

2023年,药明康德大动作不断,他们把常州和泰兴的基地给扩了,新产能已经在2024年1月正式上线,他们家的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一下就拓展到了32000L。

药明和礼来的合作也是出了名的,一块儿造替尔泊肽里头的关键成分。礼来方面也放话了,找别的供应商替代?难度大得很,兴许还得耗上不少时间。

有了这产能的加持,药明康德在2023年的TIDES业务(寡核苷酸和多肽)那是风生水起,收入高达34.1亿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了64.4%。到去年底,他们手头的订单量同比暴增226%!

再说说凯莱英,他们可是帮信达生物和礼来一块儿搞那个减肥药玛仕度肽的CDMO。这款药,GLP-1R和GCGR两个靶点一块儿打,效果据说比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都牛,上市时间预计也就是今年或明年。

不过展望未来,泰德医药继续扩张产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生产园区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建设工作,中国医药港小镇园区也预期将于2025年上半年开始运作。

未来两至三年内,泰德医药计划将年产能提高约1000至2000千克,以应对接近临床及商业化后期的对GLP-1产品的潜在需求。

此次IPO,泰德医药拟将募集资金用于扩大产能,包括:

在美国及中国现有园区进一步扩大产能及服务能力;扩充于中国的产能,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在中国建设或收购新的生产园区;在全球更多地区建立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点;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如今来看,在GLP-1“红利”被吃完之前,泰德医药能否迎头赶上,将成为左右公司长期发展前景的关键。

参考资料:

《曾被上市公司“高买低卖”,泰德医药独闯港交所,销售费用占了净利润一半》, 金融界

《中国多肽CDMO,越来越能打了?》,动脉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