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这事儿|媒体热议医学教师因救人迟到被罚:制度应不应该有温度

澎湃新闻

关注

6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教师因救人上课迟到被罚”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业内及社会公众的广泛讨论。

网传学校发布的查处通报显示,2024年5月10日上午,2019临床医学(英语授课)班级《Pediatrics》课程上课前,授课的俞莉老师发现其科室的患儿病情危重,疑似脑出血,死亡风险高,遂留下来紧急处理,导致未能及时赶到教室,上课迟到29分钟。最终被认定为教学差错,予以扣除当月奖金2000元、全校通报批评以及取消年度考评评优评先资格。

对此,不少网友认为教师迟到的原因是临时抢救病人,这比上课更为重要,校方不应予以如此之重的处罚。随后,南方医科大学也在6月16日公开回应质疑称,已关注到该校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师被通报的网络信息,正在核实情况,后续将跟进处理。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迟到,他们也许缺的是一节课,但对于患者来说,如果医生临阵离开,也许会因此丧命。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所医科大学,其价值排序都应该是生命排在最前面。这是大众的朴素认知,也应是涉事机构所应具有的价值坐标。”

6月16日,红星新闻刊发的评论文章《教师因救患儿上课迟到被罚,校规之上应有人性良知》在诸多媒体评论中颇具代表性。该文指出,尽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仍有待调查,“但整体看,再复杂、再曲折的事件,也不能脱离情、理、法(规)视角”。

文章强调,“无论如何,校规之上应有人性,有良知,也应有普遍的公序良俗。这名老师是否真的受到了委屈,乃至遭到不公平对待?期待调查还原真相,用彻底而全面的调查给出答案。”

新京报评论文章《医学教师因救人上课迟到被处分,公众为何不买账?》则试图阐释了公众质疑的朴素认知基础。

文章写道:“一所医学院,除了培养学生精湛的医术以外,医学伦理、价值观与职业操守也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说,俞莉老师用亲身经历为同学们示范了何为‘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医者天职,这是一次成功的、生动的医德教育。反之,医学老师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放任病患不顾,一旦出现意外,会让同学们如何看待自身的职业呢?”

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如果救人者事后不是得到了褒扬,而是受到了处罚,那么很多人在救人前,就要考虑会不会被罚、值不值得,越来越多的人会因为顾忌,在最后一刻犹豫了,社会的良知底线也必然节节退后。”

除了“救人比教学更重要”的常识,也有媒体针对校方处罚的程序和原则提出了质疑。

比如澎湃新闻6月16日刊发的《马上评|教师因救人迟到受处分?校方需给出合理解释》一文指出,“对教师作出处理,还应该举行听证会,听取当事教师的申辩。那么,学校在对当事教师作出处理时,听取过当事教师的申辩吗?既然校级层面开展调查了,不妨回溯这一决定做出的过程是否具备程序正义。”

文章称,“或许在校方看来,已经把对教师责任的认定从‘严重教学事故’降低为‘教学差错’,对当事教师进行处理,体现了相对宽容的原则。然而,扣发奖金之外,还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无疑意味着学校否定了当事教师在面对‘救人还是上课’时的抉择。”

极目新闻《极目锐评|医生因救人上课迟到被处分,说“已是最轻处理”实在荒谬》则从行政理念与实际操作之间关系的角度作了分析。

文章认为,“或许,做出这一处罚决定的相关人员,还觉得学校已经充分体恤了俞医生的难处,还生怕举报她的人不服气,所以才在通报里非常详尽地记录了俞老师因为救人才迟到了29分钟,并且之后还妥善安排了授课的全过程,无论从通报的字里行间,还是从这位工作人员‘真诚’的回应来看,都可以感觉到,学校行政理念之僵化,处理问题思维之机械,与社会大众观念之严重脱节。”

在作者看来,“一所医科大学究竟应该向学生,向大众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应该如何从制度到行动去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光靠嘴巴说还不够,得拿出实际行动来。”

而科普微信公众号“返朴”则刊发了一篇来自执业医师视角的论述《先救人还是先上课?医生不该面临如此选择》,指出“南方医科大学发生的事件很可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多个环节都存在问题的结果”。

文章称,“医疗系统里临床、科研和教学三方面任务的矛盾由来已久。虽然一般说‘医教研’,教学排第二位,但众所周知教学产出最少,又耗费时间,在人员和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是排在末尾的。大医院知名专家走穴讲课越来越多,学校授课越来越少,医生授课积极性都不高。很多医生上课就是为了完成职称评定的指标,一旦指标完成,授课热情就会急降,找下级医生或者门徒(毕业留院的研究生)代课早就不稀奇。”

“这次南方医科大学发生的事件很可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不是一个科室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问题,很可能是一个全系统的问题。”文章从更高层面抛出了质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