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瞄准科技前沿 筑牢创新根基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千龙网

编者按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擘画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四个面向”成为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新行动指南。在这一系列重大部署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攻关、不懈前行,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累累硕果,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自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系统展现八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新变化新成就。

从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到“祝融号”探测火星,从体细胞克隆猴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从“慧眼”卫星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到“中国天眼”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

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建设了一批“大国重器”。原始创新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潮头。

一批基础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沿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会对孙悟空拔一把毫毛变出千百个小猴的桥段印象深刻。如今,孙悟空的这项绝活,真的成为现实。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只猴宝宝“华华”诞生。

这是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两只猴宝宝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点是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八年来,我国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基础研究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在基础物理领域,我国在量子通信、超导与拓扑物理、反应堆中微子振荡、磁约束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等方向实现国际引领。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三重简并费米子,首次实现原子级石墨烯可控折叠。

在化学领域,我国在新型二维材料创制、纳米催化、数据驱动的智能机器化学家等方向实现国际引领。

在生命科学领域,我国在克隆猴、脑认知和脑疾病机理、干细胞等研究方向跻身世界前沿,开启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在深空探测领域,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

这八年,基础研究领域捷报频传。我国科技工作者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引领我国一批基础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沿。

“大国重器”成为探索前沿科学利器

5月15日,上海传来好消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上海光源的综合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整体性能已位于国际上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前列。

工程试运行期间,新建线站已为用户服务约8万小时,用户发表科学论文近500篇,其中《科学》《自然》《细胞》等期刊论文12篇,并为35家国内领军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支撑科技发展的效果初步显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能够提供人类从事前沿研究所必需的极限、综合研究手段,是支撑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挥着策源地作用。八年来,我国布局建设了一批“大国重器”,支撑我国科学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的脉冲星超900颗;同时,它的高灵敏度观测还发现了世界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造了场强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打破了保持23年之久的45万高斯稳态强磁场的世界纪录,为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极限稳态磁场研究手段。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记录到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探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完整记录了大质量恒星死亡瞬间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

八年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新的跃升,成为开展基础研究、获取原创成果的利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党和国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八年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键政策措施。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问题,《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20条重点任务,明确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意见》印发后,许多专业人士评价,这是一份推进基础研究的纲领性文件,对新时期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出全面部署,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迎来黄金发展期。

此后,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等政策文件,围绕优化总体布局、强化原创导向、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支持机制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

此外,《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出台,逐步形成新时期加强我国基础研究的政策体系,为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与此同时,科技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高校院所扩大科研自主权、科技评价激励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发布实施,为基础研究发展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

八年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牢牢把握创新和发展的自主权,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实现重大突破。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我们相信,面向未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将继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