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稀世之珍金冠饰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奥东慧

鄂尔多斯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古代文化,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宝库,丰富多彩的生命印迹和历史、民族文化遗产,是历史延续的见证、文化命脉的标志、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鄂尔多斯博物馆“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秦汉—隋唐时期)”展厅内,陈列着一套罕见的金冠饰,制作工艺、纹饰风格等集中体现了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还有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稀世罕见的艺术珍品。

1979年,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西沟畔村接连发现了4座匈奴墓葬,尤其当年10月发现的4号墓葬,墓主是一位贵族女性,随葬品很多,以金器为主,还有银、玉石、琉璃器等,制作十分精美,其中这套由头饰、耳饰、项饰组成的金冠饰卓尔不凡。

据专家考证,这套金冠饰是西汉时期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的匈奴遗物。金头饰、耳饰和珠石项饰体现了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后的艳丽华美

金头饰的风格显示出中原文化的韵味。匈奴与中原通过和亲、贸易等,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尤其匈奴与中原的和亲政策,使得匈奴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在装饰品的纹饰上也讲究吉祥寓意。头饰的金饰片以卷云纹为主。卷云纹是中原文化中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始于战国,秦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流行于汉、魏时期。以“w”“a”为基本线形,通过粗细、疏密、黑白和虚实等对比手法,组成各种卷云纹,寓意为高升和如意。

金耳饰上的包金镂空玉佩,其中一件上有螭虎纹。螭虎纹是战国后玉器上常见的异兽纹饰。汉代以后,螭虎纹使用更为广泛。史书记载:“初,汉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由此可知,螭虎纹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

金头饰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欧亚草原斯基泰金银制造中常见的锤揲工艺。斯基泰人是早期铁器时代的游牧部族,生活在南俄草原,曾和黑海北岸的希腊殖民者沿着毛皮路东西往返,是丝绸之路西段的开拓者之一。金耳饰长方形饰牌上的鹿纹,是欧亚草原游牧部族的动物纹装饰风格。项饰中的琉璃珠、琥珀珠产自中亚,金头饰上镶金边的蚌饰和金耳饰上长方形鹿纹金饰牌、包金边镂空玉佩,这些饰品上的镶嵌和包金边、联珠纹工艺,都是波斯以及地中海古希腊、罗马等西方古文明特有的风格。

鄂尔多斯高原山脉很多,西汉时期交通极不方便,但它是与祁连山共存的河西走廊,是当时的中原王朝与匈奴极力争夺的交通要道,因此各地产物有机会进入漠北地区。这套金冠饰材质稀缺、雍容华贵、造型精美,体现了当时装饰品制作的工艺水平。它不仅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精品,国宝级文物,也是研究汉代以前中原与北方草原部族以及整个欧亚草原地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极好物证。

耳饰

金冠饰

由头饰、耳坠和项饰三部分组成

项饰

(本版图片由鄂尔多斯博物馆提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