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摘镜要“量体裁衣”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劳动午报

随着高考结束,全国各大眼科医院迎来一年一度的近视手术高峰期。出于征兵体检、报考相关院校、提升形象、方便运动等需求,很多人开始扎堆“摘镜”,近视手术预约量激增。广外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景大瑞提醒,要充分了解手术相关问题,做出合理选择,让手术发挥最大效益。

近视手术分为哪些类型?

近视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发育和用眼因素等作用,使得成像的焦点落在视网膜前而非视网膜上,导致视物模糊不清,大部分为眼轴前后距离变长造成。近视手术主要是通过改变角膜屈光力或加入眼内镜的方式,让光线能聚焦在正确的位置,从而矫正近视。目前主流的近视手术包括两大类,即角膜激光类手术和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ICL手术)。

角膜激光类手术主要是通过切削部分角膜组织,调整角膜屈光力,起到矫正视力的作用。常见的包括全飞秒手术和飞秒准分子激光手术。其中,全飞秒手术先用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制作一个透镜,再通过一个微小的切口将透镜取出,由此起到矫正近视的作用,优点是切口小、恢复快、没有角膜瓣。飞秒准分子激光手术先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再用准分子激光切削部分角膜组织调整度数。除了同样恢复较快之外,该手术还可在矫正度数的同时,修正调整角膜的形态或全眼像差,有助患者获得更好的视力和视觉质量。

人工晶体植入术(ICL手术)是根据眼球的度数和相关生物参数制作一枚ICL晶体,将其置于眼内自然晶状体前,相当于在眼睛内放一个“隐形眼镜”,由此达到矫正近视和摘镜的效果。其优势是矫正范围广,可治疗50-1800度近视及600度以内散光、不切削角膜组织、切口小、手术相对“可逆”,在有需要时,医生可通过手术将ICL晶体从眼内取出等。

如何选择合适的近视手术方式?

每位患者适合做哪类手术,需要经过全面而严格的术前检查来判断。医生会综合考虑其具体度数、角膜条件、眼部结构、眼底情况等给出建议。目前,可矫正的度数低至50度,高至3000度,其中高度数可通过不同手术方式或多种手术联合的方式矫正。

选择何种手术方式不能单纯通过度数来决定。如果简单从度数初步区分的话,中低度近视可优先选择角膜激光类手术,前提是角膜厚度、角膜形态等指标符合要求。若近视度数较高,如800度以上,角膜很薄、形态异常或不愿意切削角膜组织,可能更适合采用人工晶体植入术。

近视手术有年龄限制吗?

判断是否适合手术主要需考虑眼球发育及度数稳定情况。若每两年度数增长不超过50度,说明眼球发育情况较为稳定,相对适合做近视手术。一般来说,18岁前眼球发育不完全,近视度数可能持续升高。因此,通常建议做近视手术的年龄在18岁以上,如果临床上有特殊情况,如择业要求、治疗眼部疾病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考虑放宽年龄范围。

做近视手术后如何护理?

短期内需预防术后感染,特别是在术后一周内,要注意防止脏水、脏东西进入眼内,同时保护好眼部,避免受外伤。此外,近视手术并非一劳永逸,前期的近视让眼球发生了一些不可逆的改变,如眼轴增长等会伴随终生,因此,不管是否进行近视手术,都需要坚持定期复查眼部状况,尤其是眼底检查。养成科学用眼习惯,每30-40分钟近距离用眼后让眼睛稍作休息,多看远景,避免用眼过度。

近视手术后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如果是做角膜激光类手术,如全飞秒手术、飞秒准分子激光手术,当天手术后可能会产生轻微的异物感,同时伴有流泪或畏光的表现,通常2-3个小时后这些不适症状就会消失。

有些患者在术后早期可能面临眼干的情况,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眼药水修复,同时注意科学用眼;部分人还可能在夜间或昏暗环境下出现眩光或光晕现象,这种情况大多会随时间推移慢慢好转,不用过于担心。

手术后有没有可能再度近视?

近视手术通常能起到长效矫正的效果,但术后也有可能再度近视。一般来说,激光手术是在角膜基质层做的,由于基质层不会再生,所以手术效应相对稳定;人工晶体植入术中ICL晶体的度数不会变化,手术疗效也比较稳定。但术后若用眼习惯不良或存在某些个体差异,可能出现新的近视。如果术后注意用眼,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真的出现了也不用过度担心,可前往专业医院进行检查,通过评估,确认角膜、眼球条件符合标准后,通过再次手术进行矫正。

保持眼部健康是人们的终身功课,不管是否考虑做手术,近视后都应定期前往专科医院检查,及时观察眼部健康情况,发现度数升高、散光等问题尽早干预;如果有做近视手术的打算,应提前准备、预留足够时间,确保医生能充分了解眼睛状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保障手术安全和手术效果。

□本报记者 陈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