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江苏省消保委:功能性软糖不是药 多吃谨防糖分摄入过量

中国消费网

关注

转自:中国消费者报

中国消费者报南京讯  目前,除了传统的保健品、瓶瓶罐罐的养生茶,新潮的功能性软糖也在年轻人中间掀起了一股风潮。复合多种维生素软糖、叶黄素酯软糖、补气血补铁软糖等,林林总总让人挑花眼,产品宣传功效有美白防晒、护眼护眠、通肠减肥、增强免疫力等,然而,这些功能性软糖不能代替药品。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声,呼吁消费者理性健康消费。

据介绍,目前网上有各式各样的补铁软糖,其中一款产品声称一颗软糖含铁量3.3毫克,约等于200颗枸杞、30颗红枣,每天最高食用10颗。消费者吃了一个月实测下来,血红蛋白反而还降了几个值,最后为了健康着想,还是吃起医院开的补铁片。经过对比后发现,一颗药品补铁片含铁70毫克,相当于吃20多颗软糖。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食品可以被分为普通食品和特殊食品,而特殊食品中的保健食品近年来被大众所熟知。保健食品系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从相关规定层面来看,虽然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剂型及技术要求(2021年版)》,在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剂型中正式纳入了凝胶糖果(软糖)这一类别,但根据市场反馈来看,上述提及的功能性软糖并非保健食品,并无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的“蓝帽子”标志。而宣称具有各种效用的软糖已被“功能性食品”这个概念所代替。

从营养成分层面来看,功能性软糖的配料表并不纯粹单一,排名靠前的配料成分往往是一些糖浆、明胶、香精等,真正起到保健效用的营养素成分却排在末端,且未标注含量。加之把营养元素添加进软糖中,包裹着“甜蜜的外壳”,即使是成年人也容易多食,有糖分摄入过量的风险。

江苏省消保委建议,功能性软糖的风靡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迎合了年轻人追求健康时尚的消费新理念,同时也摆脱了“要治病”“遵医嘱”的心理负担,但无论是保健品零食化还是零食保健品化,作为商家需要考虑的是要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作为消费者需要考虑的是要理性健康消费,而不是盲从跟风。

对于确实缺乏某种维生素、矿物质等人群,功能性软糖并不能代替治疗,理想的状态下软糖也只是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普通人群而言,身体所需的营养素可以从每日的饮食中摄取,而不要过度依赖功能性食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保持身体健康最经济实惠的途径。(薛晶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