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奋战正酣 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建设新机制

中国经济网

关注

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赶着刚下的雨水带来的墒情,来自四邻八乡的数十位村民正在流动沙丘上紧锣密鼓地治沙作业。自4月13日开工至今,修建生产道路、扎设草方格、栽植柠条、铺设移动式滴灌等一系列工作在这里有序推进。

同样,在中卫腾格里沙漠,一台台机器将麦草编成网状直铺在沙地上,一望无际的“机械造”草方格让人看到了机械化治沙的速度与效率。

地处祖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宁夏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沙地包围,80%的地域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敏感,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

宁夏作为全国唯一全境地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和“三北”工程区域的省区,眼下,黄河“几字弯”宁夏段攻坚正酣。

今年以来,宁夏发布2024年1号总林长令,把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作为首要内容安排部署,明确启动实施中卫市腾格里锁边固沙和石嘴山市毛乌素流动沙地系统治理2个示范性工程、编制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等重点工作,计划完成治理任务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55%。

科技创新支撑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宁夏治沙人坚守一线,接续奋斗,不断探索新时代科学防沙治沙的宁夏智慧与宁夏方案。

中卫市地处宁夏中西部,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这里曾饱受风沙侵害。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在这里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卫治沙人坚持不懈固沙植绿,逼退沙漠25公里。如今,中卫正以“科学治沙、系统修复、综合效益、以水定绿、联防联治”五大示范样板为引领,积极开展施工建设。截至今年4月中旬,中卫市已完成投资5800万元,营造林7.14万亩,开春造林的势头良好。

在中卫市黄河流域规模化防沙治沙2023年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中卫市直项目区)二期22标段,治沙工人正在沙丘上铺设草方格,平躺的麦草被轧草刀辗压,很快一个个标准的草方格就被打设好了,之后工人手持植苗器,在草方格内栽植柠条、花棒等沙生灌木。相对于传统的植树治沙,现在的操作明显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谈到,如今,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传统治沙人力成本较高,现在主要是50~60岁的的中老年群体在治沙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尽可能替代人工劳作进行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沙化土地治理。

    一次偶然的灵光乍现,唐希明发明了流动沙地灌木高效植苗技术。用大约1米长的细棍形铁制植苗工具,将灌木根系直接送入50厘米深度的湿沙层,由此使得使沙区灌木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由约60%提高到80%以上,工作效率也提高1倍以上。

在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中卫3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二期200万千瓦现场,成千上万块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黄沙之中,宛如在沙漠上覆盖了一片蓝色的海洋。在排排光伏板下的沙地上,长满了沙米和骆驼草等固沙灌木。唐希明谈到,在光伏下养鸡,可以有效消除林草的虫害,后期还可以根据光伏板下的草地含草量,通过科技计算,确定养羊的规模与数量,发展循环经济。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引黄灌区与沙漠“抗争”的前沿。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场至今,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创业,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廊”。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兴东表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进行治沙技术的集成和先进模式的研究,加大与中国林科院、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争取重大研发项目,将治沙的经验模式进行成果转换,从而实现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的推广应用。

“劳模精神”引领

很多人提到“宁夏治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人民楷模”王有德。

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年,调任灵武县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随后着手改革;1993年9月任场长、书记;2000年,担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2014年退休,后通过社会集资,发起创建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评“科学治沙的探路人”;2019,被授予“人民楷模”称号。

辉煌履历的背后是王有德“生命不息,防沙不止”的人生写照。

来到白芨滩防沙林场后,王有德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探索出了“五位一体”治沙模式。经过多年坚持不懈治沙造林,使区域内大片流动沙丘变成人工绿洲, 林场职工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近100万亩,白芨滩真正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目标。

在白芨滩防沙林场马鞍山辖区,王有德一边请同事从大棚里摘出红艳饱满的“春雪”毛桃,一边耐心介绍马鞍山辖区近年的发展变化。十年来,这里从最早的碎石荒原蜕变为绿树掩映的“世外桃源”,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以比治沙成本高出十倍的代价,在这片荒漠上进行生态修复。截至目前,植树造林累计一万多亩。在王有德看来,马鞍山辖区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白芨滩治沙经验的复制和提升。

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宁夏黄河“几字湾”攻坚战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平罗县陶乐镇流动沙丘区域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东南部、黄河“几字弯”宁夏区的东部、毛乌素沙地边缘,是“石嘴山市毛乌素流动沙地系统治理”示范性工程项目所在地。为更好发挥劳模精神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积极引领作用,今年3月份以来,王有德团队先后数次来到陶乐镇治沙现场指导治沙工作,无私传授白芨滩多年的治沙经验。

社会资本助推

长期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普遍存在主体单一、缺乏经费的问题,造林治沙主要依靠政府主导、依托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来开展。早在国务院在2016年底出台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了“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环保项目”的内容。

2014年,在退休后的第二天,王有德就开始了二次创业。没有钱,就想办法筹集社会资金。100元、1000元、10000元……如今,王有德和几位老同志在马鞍山一带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从事荒漠治理,生态修复事业,整整十年不拿国家一分钱,却越干越觉得有名堂。

在靠近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一侧的荒滩上,方圆1万多亩荒地被无偿提供给基金会开展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基金会采取社会公益募捐和争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方式,获得了建设资金,开展了开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换土、沟壑填埋等工程建设,每年以上千亩的速度绿化沙漠。

如今,放眼望去,马鞍山辖区周围绿树环绕,景色宜人,这里已被打造成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党员现场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学习的参观者数万人次。可以说,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投入荒漠治理的模式已见成效。

“多栽一棵树,就是我的价值;多治理一片土地,荒山变成绿洲是我的价值;当地老百姓能找到幸福之术,就是我的价值。只要我生命不息,我就治沙不止,坚持到底!”相信在王有德等榜样模范的精神激励下,宁夏“三北”工程和防沙治沙事业必将取得更大成就。(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裴小阁 张相成)

(责任编辑:秦佳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