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坦言其弱 清风襟怀

北京晚报

关注

李明新

康熙十五年(1676),退休官员武攀龙为玄中寺(石壁永宁禅寺)撰写了一通碑文——《重修龙山石壁永宁禅寺立佛殿碑记》。

武攀龙字兰石,山西交城北山武家庄(今古交市马兰镇武家庄)人。顺治三年(1646),他考中进士,为交城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进士。传说武攀龙出生时有奇象:其父武篆得知儿子即将出生,急忙往家赶,在村口远远望见自家的房屋火光冲天。武篆又急又怕,不小心被绊了一下,他低头一看,竟是一个银元宝。武篆捡起银元宝,一路小跑着回家,这才发现房子并未失火,而是儿子呱呱坠地了。接生婆让武篆把胞衣埋在茅屋旁,他刨土时却挖出不少银元宝,加上半路捡的那个,竟装满一坛子。因武攀龙出生时有红光祥瑞,又有天赐银元宝,被人们视为“魁星转世”。

武攀龙考中进士的第二年,出任洛阳知县,后官至河南布政使、江宁兵备道防政刑科给事中。他与监察御史、同为交城人的李之奇共同倡导,建玄武塔于卦山太极峰之巅。除此以外,他还是一位诗人,留下了许多讲述洛阳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诗歌。

康熙初年,武攀龙荣休,重返故里。回乡后,他倡文育才,不仅推动建设武公祠,还创立了俊秀书院。康熙七年(1668),他与知县赵吉士共同编修《交城县志》,于次年刻版发行。康熙十二年(1673),他提议修建龙门渠,并捐银五百两,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传说终究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还是发生在眼前的事更让人信服。武攀龙家修屋盖房时,李之奇收到一封家信,信中提及与武家人因一席之地产生纠葛。本来家里人是想让李之奇来撑腰,毕竟他的资历比武攀龙老,没承想李之奇叫自家人主动退让。李家人遵嘱退让五尺,武家人见贤思齐,亦退让五尺,从而形成一条小巷。民间有“龙虎相让,百姓沾光”一说,遂雕石龙、石虎立于巷口,这条巷子也被命名为“龙虎巷”。

武攀龙游石壁永宁禅寺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性存法师的陪同下,他欣赏了寺内的山光水色、亭台楼阁,领略了李白题写的“壮观”,参观了“几净窗明,了无俗气”的东、西禅室和已经“待时而举”的立佛殿。他深知“寺固无多积,且时方多事,募化维艰,其仍能岁岁增修”,由衷感叹“予乃知守心为有心人也”。性存法师请武攀龙为立佛殿重修作序,不过他尚不知“立佛”为何意,胡乱落笔,要被山灵笑话的。

这时,同游的宋子倬说,前不久他与武攀龙的两个女婿在石壁永宁禅寺的西涧游玩,他们坐在石上下棋、休憩,望着空蒙的山色,听着悦耳的鸟鸣,嗅着花草的芬芳,如此美好的地方应该让世人知道。武攀龙听后便说:“唯碑成而忘其衰陋,叙其经营。”遂为之序。

这通碑本是为重修立佛殿所立,碑文中却对这件事落墨不多。最令人敬佩的地方,是武攀龙与性存法师坦荡的心胸。武攀龙坦诚地指出石壁永宁禅寺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山路高低起伏,很难行走,应加以修砌;二是寺周围山上的松柏倒悬,很不整洁,需人工干预;三是寺内恶草丛生,刺人极毒,要彻底清除。对武攀龙指出的问题,性存法师都虚心接受,并且坦然地刻在碑上,这是对武攀龙的敬重,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武攀龙不仅指出问题,还率先捐银,在他的带动下,各级官员约四十人均为立佛殿的整修工程捐银。为了便于管理善银,石壁永宁禅寺成立“专项管理小组”,性存法师等八人筹定买办材料、木植、砖瓦及匠役工价等各项支出;平素募捐来的米粟,也有相应的账目。这些收支情况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刻在碑上。

这通碑荡漾着开阔的襟怀,今日读来,如沐高洁清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