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托管,让种粮更轻松

媒体滚动

关注

记者 范 娜

在夏收夏播的紧张时节,在永济市张营镇常里村农户李民家的地里,收割有大型联合收割机,播种有播种机,站在地头的他显得无比悠闲自在。这种轻松是永济市小麦收割环节托管、玉米播种托管给他带来的。

“我们村在张营镇小麦种植面积是最大的,总面积有6000多亩,几天时间就能全部种上秋粮。”作为这次小麦收割环节托管的直接组织者,张营镇黄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登科对作业效果十分满意。

永济市是外出务工大市,为了解除在外务工人员夏收夏播的后顾之忧,永济市探索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机服务组织+农户”四方受益的农业托管新模式,让种粮方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保证了粮食安全,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永济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已经建成投入运营,永济市气象局在MAP农场核心区域采用“云+端”架构新建的智能自动气象站也投入使用,这些都将为农业生产托管插上智慧化的翅膀。

截至目前,参与永济市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小麦收割环节托管的16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家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完成了13万亩的小麦颗粒归仓工作和10万亩的秋粮播种工作。

永济市的这种高效作业情况只是运城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一个缩影。

农业生产托管是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将耕、种、防、收等部分或全部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它是农业经营方式的一场变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7年至今,我市连续8年承担中央财政支持的省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服务面积约700万亩,涉及小农户70万余户,在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一套以农户为主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广泛参与,围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提供全程托管、菜单式托管、个性化的单环节托管三大服务方式的托管模式,实现了托管服务面积位居全省第一、带动小农户数量全省第一,并且率先将集体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托管相结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和“集体经济怎么发展、农民怎么增收”等诸多难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农户自愿、市场主导、政府指导、基层组织服务的原则,把推进农业生产托管作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主要从试点先行、党建引领、节本增效、智慧托管等方面来推动。

——试点先行,全面覆盖,农业生产托管稳步推进。自2017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工作开展以来,各县(市、区)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全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重点环节、扩大覆盖范围、集中连片推进”的总体思路,形成了市级紧盯关键环节监管,县级狠抓项目实施的良好模式

——党建引领,主体多元,集体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托管循环互促。为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和居间优势,全市17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00余万元。

——管理科学,严格程序,中央惠农政策落地生根。为进一步突出试点项目实施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市重点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生产,同时积极探索果树、花椒等经济作物的托管。通过公平公开选择服务组织、层层签订服务合同、先服务后补助、及时绩效考核追踪、实行退出机制等措施,做到了“约定有合同、内容有标准、质量有保证、过程有监管”。

——节本增效,集约生产,拓展农户和主体增收空间。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通过服务组织集中采购、集成技术、标准作业、统一服务、订单收购等,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装备的作业能力和提升分工分业专业化服务的效率,有效降低农业物化成本和生产作业成本。在我市,试点区域全程托管后,粮食亩均增产20%、亩均节本增收300元以上、托管服务主体收入增加20%,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实际效果。

——构建平台,智慧服务,以“数字”提升托管服务。对全市2017年以来承担农业生产托管项目的322个服务组织,5676台农机安装了北斗定位终端,实现了农机实时定位及轨迹查询功能,提升了农机调配效率。通过影像图片实时监控作业数据实现了农机作业自动监控功能,为保证作业质量、加强项目监管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决策依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