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内蒙古:守护绿水青山 向“新”而行

新华财经官方微博

关注

转自:新华财经

碧波荡漾的乌梁素海让全国游客趋之若鹜,沃野千里的河套灌区使巴彦淖尔农民笑开了花……内蒙古在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宜居宜业”过程中,打造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实践案例。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环境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的配套政策《合作框架协议补充事项备忘录》提出“将内蒙古河套灌区纳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支持完善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生态环境部《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中将五原县列为试点监测区。

内蒙古推进政策落地工程见行见效,走出了一条向“新”而行的新路子。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向技术要创新,从路径中孕育创新,在模式中激发创新,形成具有五原特色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

8个“科技小院”,58支科研团队,这是五原县全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的高“研”值力量。内蒙古充分发挥五原县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示范效应,以“塞上江南河套平原”特色,探索形成“五原试点模式”以点带面,逐步构建全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

地处河套平原,地势平坦,无天然河流,很难形成明显地表径流携带农业污染物迁移。五原县结合地域特色,进行治理路径创新,对农业面源污染迁移路径中的地表水环境和土壤进行监测,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指标和污染相关参数调查,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开展地面校验,提高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能力,为河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具体实践中,五原县进行模式创新,启动全过程工程示范。实施“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工程,探索具有五原特色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建设面源污染治理示范点,从推广水肥一体化,控肥增效方面,控药减害方面,控膜提效方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推进五原县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全面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工程等全过程工程示范。

如今,走在黄河至北沿岸,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登上黄河防凌防汛观测塔可享受最美“黄河落日圆”。据悉,五原县2022年11月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年11月确定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县,今年正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盐碱地高产优质牧草栽培技术研究开发,助力打造生态家园,筑牢绿色屏障。(彭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