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以“质”为核 向“新”出发 江苏:高质量发展曲线不断上扬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共青团网

在生产电动摩托车的“5G智能积木工厂”,AGV小车自动抓取零部件后快速搬运;在AI智能动力电池工厂,物料“搭乘”磁悬浮物流线快速到达加工位置;无人机成了空中“救护车”,快速精准运送血浆等急救物资……这是连日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在江苏看到的场景。

以“质”为核,向“新”出发。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截至2023年,江苏省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

“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来提升质量。”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陈英武说。在调研中,他发现“在江苏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质’‘效’”。陈英武总结说,在江苏能看到科学家的创新力、企业家的创造力、政府的服务力形成一股合力推动产业的发展。

不是为智能而智能 “质”和“效”才是目标

在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重型”)起重机转台智能生产车间,10台机器人正挥舞着灵活的“双手”精准完成焊接。

“这是全球起重机行业首条大型结构件智能化生产线,能够兼容多道工序、生产26种产品。”徐工重型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吕金波介绍,该生产线包含智能化焊接、检测校型、机加工等,“原来这条生产线至少需要36名焊工”。

智能化生产线是徐工集团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的结果。“过去靠经验调试,如今依靠大数据有了一套控制产品质量的标准,效率提升了4倍。”徐工重型信息化总监李忠福形容,“通过大数据让‘哑设备’开头说话,就像是去医院体检,每一项指标都有合格的参数范围。”

数字化转型平台不仅服务于生产,更要服务客户。在徐工5G智能平台上,能看到出售的每台起重机的位置、机械状况、当前工况、工作日志等信息,如果设备出现故障,总部技术人员通过系统能就近派出维修人员,快速处置故障,做到10分钟响应、4小时到位、24小时完工。

在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观看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创新药先必新“新鲜出炉”的全过程。

称量和配料环节,原料精确称量,根据工艺要求投入全自动配料系统,随后由模块化程序控制配料、充氮、过滤全过程,生产的过程也是仪器自动检测的过程;在洗瓶和烘瓶环节,产品的内包装采用全球最高品质的中硼硅玻璃管,经过一系列吹洗工艺,之后自动传送至隧道式灭菌干燥机……

智能化生产的样态呈现在江苏各个产业中,传统的钢铁企业同样是智能制造的排头兵。

走进东方润安集团有限公司的炼钢厂,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从参观通道向下望去,火红的钢水翻腾着,机器人挥舞着“手臂”对烧红的钢铁喷水降温,干净利索地完成抓取、运送、喷涂等工作流程,控制面板上实时显示着生产运行数据,车间内看不到几个工人。

但是,智能化不是唯一的目的。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雪峰说,公司不是为了智能而智能,是为了质量和效率,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统一。他开玩笑说,“想让机器生产个不合格产品很难。”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一定要以质量、效率、成本为目标,李忠福同样认为,“我们智能工厂不一定是全无人化的,也不是自动化的程度越高越好。”他说,要围绕研发设计的可靠性、生产制造的一致性、客户服务的高效率,最终达成智能化的产品。

在创新中不断突破“天花板”

在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工厂,高速叠片机正以超高效率生产极片。该公司执行副总裁王志坤介绍,对于大电芯,叠片工艺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工艺控制均比卷绕型更有优势。蜂巢能源自主研发第三代高速叠片工艺,相比传统叠片技术,单片效率提升超200%,设备占地面积减少45%,一分钟可以生产24支短刀电池。

叠得快的同时,还得叠得准。“隔膜的厚度比头发丝还薄,而且柔软度也很高,又软又薄的隔膜叠入电池内部之后,不能有任何褶皱和异物,更不能有一丝的损伤,所以需要非常精准。”王志坤说,飞叠生产线布满了视觉监测设备,确保每一片极片表面光滑无折痕,极片堆叠整齐无错位,“想要生产残次品都生产不了”。

目前蜂巢能源已在全球申请专利超过7000项,其自主研发的无钴正极材料技术、超高速叠片工艺技术、“蜂云平台”监控系统、短刀电池等核心技术水平处于行业前列。宝马、理想、东风等汽车企业都是蜂巢能源的签约伙伴。

“全国首台、世界首个、国内首套”是南瑞继保展厅里出现的高频字眼。这家企业的继电保护、电网安全稳定控制、高压交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等技术打破了国外公司的长期技术和产品垄断,助力提升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在三峡工程、“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产品已进入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的青年攻关团队在2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专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首创和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何雪峰介绍,南瑞继保牵头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7个,获发明专利授权3609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8项。

一条不断上扬的发展曲线,是先声药业持续创新的生动注释。先声药业副总裁史瑞文介绍,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公司,从仿制药到仿创结合再到创新驱动,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从2019年的14.2%升至2023年的29.7%,创新药收入占比从32.9%提升至72%。

政府托举融入全球产业链

不只着眼于国内,江苏企业在全球化竞逐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常州建有“5G智能积木工厂”的浩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短短几年时间里自主研发拥有了200多项专利,生产的电动摩托车销往海外100多个国家。2023年,整车出口拿下非洲市场10亿美元大订单。

20年前,中国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三头在外”,原材料、技术、市场都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受制于人;15年前,中国光伏产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10年前,贸易摩擦、高额关税让中国光伏企业处境艰难,出口受阻。面对这些困难,中国光伏产业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逆袭翻身,走到全球领先位置。

1997年创立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自2011年起,天合光能晶硅电池效率及组件功率输出已26次打破世界纪录,天合光能主导参与行业标准220项,累计授权专利超2000件。截至今年3月底,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超205GW,这相当于9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量,减排量约等于种了151亿棵树。

作为一家独立电池片厂商,淮安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健觉得能在这么“卷”的光伏行业中存活下来,是因为企业坚持自主创新,高效电池量产后的光电转化效率每提高0.1%,公司都会投入上千万元的研发成本,“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N型电池片出货量全球第一,2023年投产以来已经申请93项技术专利。”

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淮安捷泰从开工建厂到投产出片,跑出了“淮安速度”。 淮安涟水县开发区帮扶专班工作人员王秀夫把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记得格外清楚:21天正式签约、51天开工建设、151天首线出产,2023年4月,一座智能化的现代化工厂迅速地拔地而起。

“从空港很空到空港不空。”王秀夫说,为了给企业做配套,让企业能够持续性发展,“我们把太阳能电池片拆开研究都需要哪些部件”,引入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