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热评 | 负电价影响居民电价吗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经济日报

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德国电力现货市场出现了50个小时的负电价,价格最低时超过负0.05欧元/千瓦时。而去年“五一”期间,山东电力现货市场也曾出现连续22个小时的负电价,打破了国内电力现货市场的负电价持续时间纪录。

负电价是指电力市场中的出清价格低于零的情况。电力作为商品,难以大量储存,电能的生产、交割和消费几乎同时完成。当供应远大于需求时,为了获得发电权,发电企业在现货市场会采取报低价的策略,甚至在一定时段内报出“地板价”。目前,我国电力现货市场设置的申报下限和出清下限价格以0元/兆瓦时居多,但在山东等地申报和出清的下限价格可以是负数。

负电价是否意味着用电反而能赚钱。其实,我国居民用户不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因此现货市场价格不直接影响居民电价。目前,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用电执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电价比较稳定。工商业用户用电价格除了上网电价,还包括上网环节线损费用、输配电价、系统运行费用、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对发电商来说,电力市场交易以中长期交易为主。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长期交易电量占市场化电量的比重超90%,短时间的负电价对发电商全年的收益影响不大。

其实,市场化的电力价格机制旨在引导电力系统供需调配,激励用户在新能源出力高峰时段多用电、提升电网负荷,引导常规电源少发电、寻求利益最大化,也吸引更多储能、需求响应等调节性资源进入市场,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以市场化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由于现阶段新型储能等灵活性资源提供的支撑能力较为有限,导致电力现货市场出清时成交价较低,甚至出现负电价。

负电价并非新能源高比例消纳的最优解,不能无限制地调动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新能源发展速度远超调节资源,负电价很大程度上是在保障性消纳基础上通过价格来换取调节空间。从表面上看,负电价是发电商争夺发电权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从深层次看,负电价反映出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是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决定的市场现象。

当前,我国“双碳”目标稳步推进。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以改革促发展。

一是有序推动新能源入市参与现货交易,积极落实国家能源局《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相关要求,加强市场机制创新,逐步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比例,实现新能源发展与市场建设协调推进,更好发挥市场促进消纳作用。二是健全体现新能源绿色价值的相关制度,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上网电价普遍降低的趋势下,通过挖掘绿色价值等途径,稳定新能源投资收益预期。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应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好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等对新能源消纳的支撑作用,同时积极探索“新能源+储能”等方式进入电力市场。四是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增强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的投资收益水平,激发发电企业开展灵活性改造和主动参与系统调节的积极性。五是建立健全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运行调节机制,通过虚拟电厂等方式整合优化可调节负荷、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等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平衡,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作者系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