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乡村“小木耳” 致富“大产业”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哈尔滨日报

  木耳迎丰收,村民采摘忙。

■本报记者康福柱文/摄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阿城区交界街道立足资源禀赋,探索木耳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并收到显著效果。沙河村已成长为“木耳村”,小木耳也成为带动乡亲们持续增收的大产业。

小山村闯出产业发展新路

6月16日,正是采摘木耳的好天气。在阿城区交界街道沙河村的木耳种植基地,地上摆满了木耳菌袋,菌袋上长满了油黑发亮的木耳,犹如绽放的花朵。乡亲们一边采摘木耳一边上架子晾晒。村党支部书记项国忠告诉记者,这是今年第一次采摘,木耳长得很好,乡亲们的收入差不了。

沙河村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高,山泉水汇集成小溪穿村而过,被村民称为“小沙河”。尤其是“两山夹一沟”的独特地理环境,成全了小村的木耳产业。

沙河村种植黑木耳要追溯到20多年前。项国忠说,当时,有村民在自家园子里尝试种木耳,产出的木耳肉质肥厚、口感细腻、品质上乘,很抢手。自那以后,不少乡亲跟着学种黑木耳,并成就了小村的副业。2006年,项国忠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为进一步发展黑木耳产业,他带乡亲们到尚志苇河学习先进的木耳种植技术,传授给更多村民,并请来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很快,全村有80多户参与种植黑木耳,黑木耳种植面积在高峰时一度达到近2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2011年,项国忠带头成立了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互助型生产方式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种植、统一加工销售,沙河村木耳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沙河村黑木耳注册了“哈黑枫”商标,并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交界黑木耳”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小村终于蹚出了致富新路。

调模式做优做强木耳产业

因为多山地,沙河村靠种粮致富并不容易。经过多年努力,“木耳村”的乡亲们种木耳平均每亩收入已达1万元,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家翻盖了新房、添置了汽车,有人还在阿城城区购买了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采收木耳时,村里的劳动力不够用,还要到邻村去雇工。

项国忠说,今年,沙河村种了50万袋木耳,每袋能出干木耳1两左右。9月时,还能采收一茬秋耳,秋耳的价格更高,每户年收入预计能超10万元。

为更好地发展木耳产业,2023年,阿城区有关部门为沙河村投资50万元,新建了15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每天可加工木耳1.5万袋。同时,购置了烘干设备,即便采收时碰上连雨天也不用担心木耳遭受损失。从去年开始,合作社尝试调整销售模式,乡亲们从坐等商贩来村里收货,到主动变身电商直播销售,收入进一步提高。

交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司春雷表示:“交界街道将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擦亮木耳品牌,把‘小木耳’发展成‘大产业’,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描绘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交界新画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