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昔日“砂石村” 今朝“绿富美”

西藏日报

关注

本报记者 胡文 本报通讯员 么传法

巴宜区百巴镇色贡村地处尼洋河谷,依山傍水。几年前,色贡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集体开办了砂石厂,赚“快钱”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随着砂石厂停业整改,村集体收入锐减,色贡村的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转变发展思路,实现发展破局突围。“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视察,叮嘱我们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我们深受触动,下决心开始谋求新的发展出路。”色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普布次仁说。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也是村集体的财富之源。在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带领下,色贡村把“全域土地整治”作为抓手,统一调整各户院内面积,累计拆除私搭网围栏6000米,拆除违规圈占土地围墙2000米,释放集体土地资源120.7亩。同时,农牧民党员还主动流转80亩土地归村集体统一使用,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在释放土地的基础上,色贡村多方联系、主动对接,争取到1000万元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和800万元的林果种植项目,在村庄内种植黄桃、苹果等果树林150余亩,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智慧系统和新型果树立架防护系统,提升果品质量。

普布次仁介绍说:“我们村探索建立‘公司+农户’的运行机制,由企业进行技术管理和终端销售,群众全程参与林果生产过程,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所有,每年带动农牧民群众在园区务工超2000人次,实现了生态宜居与富民增收同步推进。”

此外,村党支部牵头创办科技环保公司,拿出集体土地建设色贡垃圾填埋场,承接全镇垃圾转运业务,年收益达67万元;创办林芝市巴宜区相聚文化传媒公司,招聘返乡大学生负责经营管理,广告宣传等业务蓬勃发展;利用扶贫出租房集中建设汽修点,收入全部用于保障困难户收入稳定和滚动发展;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修复、违章建筑拆除、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村庄及周边旧貌换新颜。

随着时间的推移,色贡村的发展步入正轨,但也出现了村集体经济“小散弱”的隐患。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坚持集体领办产业,每人具体负责1个产业项目,先后带领创办牦牛养殖、茶馆、饭馆、服装店、洗车场等实体产业26家,年收入400万元。

2021年,百巴镇党委提出“组团发展”的设想,色贡村“两委”班子成员主动提出以林果种植基地作为试点。在全面摸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22年5月,百巴镇12个行政村组建成立林芝市首个联村共事性质的林芝萨亟布实业有限公司,色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普布次仁当选公司董事长,其他11个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董事,辖区4375名农牧民群众全员受益,“组团发展”将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效应不断放大。

色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推进党群融合,按照“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村民积极参与”的模式,引领建设文明乡风。

此外,色贡村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圈,村“两委”班子成员坐班值班,为党员群众提供业务办理、困难救助、帮办代办等暖心服务,向群众传递殷殷真情;开展党员一对一敬老服务,解决老年人就医就诊、生活起居等现实问题,用实际行动托起幸福“夕阳红”;将村级文化书屋与文化活动等内容相结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色贡村还制定了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明确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工作责任,创设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双向监督、定期述职评议的制度,推动各项任务抓好落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开展人畜分离、村庄风貌提升、道路交通提升、违章建筑拆除等工作中由党员示范带头,带动和影响周边群众积极配合。”色贡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彭彬介绍道。

漫步在色贡村,房屋整齐,道路干净,年轻人忙碌工作,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昔日的“砂石村”,如今乡风文明、宜居宜业,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慢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