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平凉市以党建引领创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中国甘肃网

关注

原标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平凉市以党建引领创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昝 琦 吴梦寒 田丽媛 马 颖 冯乐凯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昱钧

夏日,漫步平凉大地,随处可见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干部,穿行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开展暖心服务、“亲情敲门”行动,召开“邻里议事会”“小板凳议事会”等。

“处处可见‘红马甲’,大事小事有人理,城市处处有温暖。”成为广大平凉市民的共同感受。

基层治理工作千头万绪,群众诉求多元化复杂化,如何破解?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居、多文化交融的城市,平凉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全市信访积案、群众诉求化解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变“满盘沙”为“一盘棋”

走进崇信县柏树镇木家坡村,干净整洁的硬化路,古朴自然的乡间庭院,新颖别致的木马乐园吸引众多周边游客前来打卡。

“以前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大多居住在塬畔沟边的窑洞和土坯房里,一年到头指望着地里的玉米小麦,收入低、日子苦。”回忆过去,村民王世和直摇头,“现在好了,村里大变样,我们住得好,收入也多了,每逢节假日游客多,人气旺得很!”

来到木家坡村游客服务中心,“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兴旺成就奖”“全省美丽庭院示范村”等奖牌格外醒目。

“这个村近30年没有发生过较大治安刑事案件,村民在这里安居又乐业,幸福感满满。”柏树镇镇长梁自勇自豪地说。

一个昔日偏僻落后的小村庄,何以蝶变为今日乡风文明、村美民富的和美乡村?又因何拥有如此多荣誉?

村党支部书记路喜秀揭开了答案:“增强干群凝聚力是关键!”

面对村级班子党员年龄偏大、组织能力不强、集体经济薄弱等诸多难题,村党支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优秀年轻党员发展力度,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面对落后的村容村貌,村党支部动员党员干部筹集资金修建村委办公室,先后将140户村民从山沟里搬到交通便捷的平塬上,党员干部一心为民办实事,逐渐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以前村民家庭产生矛盾、邻里发生纠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收入少。”路喜秀坦言。

为此,木家坡村党支部坚持把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作为头等大事。建设产业园、培育链主链员企业、建成矮化密植苹果园、招商建办加工企业和乡村就业工厂……十几年间,这个只有143户人家的小村子,人均年收入从不到3000元增长为2023年的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增长为60万元。

“现在大家挣到钱了,心气顺了,矛盾纠纷自然少了。”路喜秀说。

木家坡村党支部积极推行“十户联体”治理模式,创新乡村治理“微十条”,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卫生整治、志愿服务等村级事务,妥善化解土地流转、产业发展遗留问题,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真正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户。

党建引领“一子落”,基层治理“满盘活”。在平凉,像木家坡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地选派政治素养高、带富能力强的能人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通过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着力兴产业、美家园、树新风,努力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从“草根和事佬”到“专家分诊”

“金牌调解化纠纷,为民解忧促和谐”“解民之所急,满群众所愿”……走进庄浪县城市社区紫荆社区“张晓丽调解室”,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映入眼帘。

“管委会下辖8个社区,有常住人口12.6万,辖区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多,各种邻里矛盾、家庭矛盾时有发生。”庄浪县城市社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主任程旭峰介绍说,在当地居民心中,有事找“晓丽姐”成了他们的习惯。

张晓丽原是城市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自2016年7月退休后,她主动承担起社区调解员的工作,整日奔走于群众间,做热心的“和事佬”,耐心调解各种矛盾纠纷。

2018年9月,庄浪县城市社区发挥张晓丽人熟、地熟、社情熟的优势,成立“张晓丽调解室”,更加热心地帮助群众化解矛盾、消除纠纷。对一些苗头性问题或初发性事件,张晓丽提前介入、有效化解,成为群众公认的“金牌调解员”。

“晓丽姐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了小矛盾,她都耐心调解。去年我因为失业和媳妇大吵了一架,差点闹离婚,晓丽姐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劝解,还给我介绍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庄浪县紫荆社区居民何某说。

家住西街社区的王奶奶每次见到张晓丽都会说:“晓丽,太感谢你了,现在老汉(丈夫)脾气好多了,不打我和孩子了,对我们也关心多了。”2022年11月,王奶奶找到张晓丽,哭诉老伴儿经常打她,她想一死了之,但又舍不得患病的儿子……张晓丽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调解,为老人的儿子联系医生,为他们申请临时救助和城市低保,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日常工作中,张晓丽坚持学习法律知识,总结出调解“六心”工作法,将热心、用心、细心、耐心、真心、公心融入调解全过程,有效推进了矛盾调解工作。

2021年,张晓丽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今年以来,“张晓丽调解室”共调处矛盾纠纷27起,调处成功率100%,辖区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近年来,平凉市积极推广“张晓丽调解室”经验做法,在乡镇和社区全覆盖建立调解工作室,不断壮大充实调解人才库,吸收退休检察官杨江东、心理咨询师蒙晓霞、法律援助中心律师梁满珠等一批有调解专长、有群众威望、热心于调解工作的人才加入到调解队伍中来,针对不同矛盾纠纷,派出专业调解员进行调解,“草根和事佬”变为“专家分诊”,全市调解效率和调解质量有效提升。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夏日午后,走进位于崆峒区西郊街道兴北路社区的“兴新驿站”,顿感凉爽。这个面积约40平方米的“驿站”,设有休息区、图书阅览区等,配有饮水机、微波炉、充电器等。

刚完成配送任务的外卖骑手杨海明正一边充电,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驿站设备一应俱全,我常来这里休息、看书。”

杨海明除了日常送外卖之外,还被兴北路社区聘请为社区治理“流动网格员”,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骑士法学堂、理论宣讲、政策传达等活动。

“为了不断增强党组织在新就业群体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我们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设立‘兴新驿站’,在为快递员、外卖骑手提供良好休憩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动他们融入基层治理。”兴北路社区党委书记刘海霞说。

兴北路社区全面摸清辖区新兴领域党员队伍、党组织设立、从业人员等具体情况,引导外卖小哥等化身“反诈宣传员”和“公益使者”,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活动,在送餐的同时宣传党的政策理论、文明用餐、普法知识等。

目前,社区共聘请12名“小哥”担任社区治理“流动网格员”,他们参与活动后,还可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积分兑换礼品。

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兴北路社区凭借“党建带群建 聚力促创建”的工作思路,推动宣传发动、文明劝导、乱象整治等重难点工作任务落实。今春,该社区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近年来,平凉市牢牢把握新业态和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方向,培育形成了一批先进典型和党建品牌,同时在新兴领域推行“区域孵化”,布点建设11个区域性党群孵化中心,吸纳239户企业进驻孵化组织,引领带动共同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不断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整体上台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