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构建“一优三强”建设体系 培育“良匠之师”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弘扬教育家精神、提高师德素养为引领,创新构建了优师德、强教学、强实践、强科研的“一优三强”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探索实践“良匠之师”培育模式。学校涌现出了崔健、王英博、沈兰华、李志鹏等一批名师、名匠,他们坚守初心,逐梦教坛,以学育人,以德化人;他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是新时代职教人的典型代表。2023年,崔健教授入选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对象,他在教育教学一线潜心耕耘十余载,创新实施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核心技能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当代工匠”。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为加快培育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学校实施了师资队伍建设“铸魂”“聚贤”“育才”“头雁”“青蓝”五大工程,建立健全了高端智库指导、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构建了平台支撑、标准完善、培训体系健全、激励措施有力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教师发展的路径畅通,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育得好,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铸魂引领、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教育生态。

  搭建融合平台,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培育“良匠之师”需要教育和产业互补互融、双向赋能,推动科技创新、科学研究融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联合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动教师的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面向未来技术和绿色技能的“工匠型”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建系(院)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精准培训,将教师培训搬到企业车间,将新技术带回课堂,把真实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2024年1月,学校与比亚迪、风向标三方共建比亚迪产业学院,针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建立校企人员协作共同体。通过搭建产、教、科融合发展平台,形成若干教师成长共同体,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研制能力标准,突出教师素质能力导向

    围绕关键核心能力,学校研制了由能力指标、能力要素和具体能力组成的“良匠之师”素质能力标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引导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科研攻关创新能力、技术技能实践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分专业研制了“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标准,开发了相互衔接的模块化技能考核标准和题库,基础技能模块主要考察专业通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模块主要考察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模块主要考察跨岗位综合能力。标准体系的建立,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导向,为“良匠之师”培育、考核评价提供了指引。

    制定培训菜单,构建模块化培训体系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教师,为教师制定“培训菜单”,开展持续性培训与自我提升活动。2023年,共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91465学时。一是构建了模块化、菜单式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国培、省培和校本特色研修组成的三层培训,以及师德师风类、教学能力类、科研能力类和实践能力类四类课程。二是推进培训资源建设,开发了“德能学堂”等12个教师培训特色项目和110门优质课程,建设了研修学习成果分享平台,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在线培训、结对学习、跟岗实践、访学研修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被动式、常规化的培训转为自主化、个性化的培训。

    创新考核评价,激励教师干事创业

    学校积极探索破“五唯”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实绩和贡献,重视质量和特色。将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实绩纳入评价指标,构建了师德师风考核、年度考核、全员岗位责任制考核、聘期考核、职称评聘、“双师型”教师认定6种考核评价,以及由岗位奖励绩效和贡献奖励绩效组成的考核评价绩效分配体系,系统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实践。同时,建立了从新教师入职宣誓到教师荣休、覆盖职业生涯全周期的教师荣誉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树立榜样,讲好身边“德职好老师”的故事。2023年,在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核中,学校“教师评价与激励”指标获评A档等次,“双师型”教师占比指标得到满分;学校有473人通过校级“双师型”认定,中、高级“双师型”教师占比分别达43.1%和41.2%。

    通过持续建设和培育,学校涵养形成了“阳光自信、大气厚道”的德职气质,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学校连续两年获评山东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考核A档等次,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高职院校‘良匠之师’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389]研究成果)

    (刘坤 李飞 郑真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