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山区里“飞”出“小巨人”——探访吉林大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大吉网

从上世纪80年代扎根蛟河山区的小型制造业企业,到如今成为汽车飞轮齿圈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吉林大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做出了哪些努力才完成了这样的蜕变?近日,记者走进吉林大华,看一看这家从山区里“飞”出的“小巨人”究竟有何能耐。

“上世纪90年代,由一汽大众生产的捷达轿车在国内市场备受欢迎,我们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开始向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吉林大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红岩告诉记者,那时企业的原有产品已经在市场上难以打开销路,生存问题十分严峻,转型发展到了势在必行的阶段。

1995年,依靠多年研发与自主创新,吉林大华的第一款铸铁飞轮总成与齿圈产品正式出炉,并陆续成为了一汽大众与国内多家主机厂的零部件配套商。王红岩表示,第一款产品的成功配套盘活了企业多年来的发展难题。

然而,进入21世纪后,以铸铁飞轮和挠性飞轮为代表的传统飞轮产品已逐渐不能适应汽车产业高速发展需要,传统飞轮与齿圈产品的市场价值正变得越来越低。此时,双质量飞轮以其优秀的隔振、减振、降噪效果成为了进口中高端汽车的标配。“可想要生产双质量飞轮谈何容易,技术被国外垄断,国内尚无生产先例,想要从零开始实现突破对我们来说难度不小。”王红岩说。

2008年,吉林大华开始与吉林大学联手进行校企合作,针对双质量飞轮的研发理论与制造细节展开了长达10年的艰苦探索。

王红岩向记者解释,“双质量飞轮是汽车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的重要传动部件,它对于车辆性能和整车舒适度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以它的惯量、刚度和基础阻尼力矩三个关键参数来说,如何达到与配套车辆的最优匹配是关键核心技术。”

“10年时间,我们多次走出国门调研、学习,一遍又一遍地分析国外双质量飞轮样件。但自主创新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双质量飞轮的关键参数与配套车辆的匹配无法照搬国外产品,为此,我们进行了上万次的台架测试与装车测试,逐步掌握了大量关键参数与核心技术。”王红岩说。

2019年,吉林大华自主研发的双质量飞轮成功实现了大批量配套国内主机厂商,一举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垄断局面。截至目前,吉林大华共取得70项双质量飞轮专利,形成了针对双质量飞轮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澎湃,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传统燃油车产业链面临转型升级考验,吉林大华能否在新能源浪潮中继续站稳脚跟?

王红岩给出了答案,“虽然我们的优势产品主要应用在传统燃油车上,但我们已经瞄准新能源领域的混合动力车型与增程式车型,为此做好了提前规划与布局,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开发与新能源车型匹配的双质量飞轮总成产品。”

“截至目前,吉林大华已为奇瑞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江淮汽车的混合动力车型批量配套双质量飞轮总成产品,并获得了吉利汽车东安动力等国内主机厂的混合动力新产品开发权。”王红岩说,“当下,我们还在加紧研发机电控系列产品,未来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机械加工等领域。”

据统计,2023年,吉林大华销售飞轮齿圈总成712万套,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有很高的占有率。今年前两个月,吉林大华完成国内外飞轮总成110.27万套、齿圈44.55万件的订单交付,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近30%。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吉林大华多年来的发展故事已经显示出企业在汽车飞轮齿圈领域拥有出色的研发、制造和创新能力。

王红岩表示,未来,吉林大华将主动融入我省培育“四大集群”、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发展格局,抓住我省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与汽车产业链全球招商和本地配套对接的重大机遇,扩大企业在本地配套规模,在细分领域做强做大,为我省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