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每次招商都像经历专业考试(人物故事)

人民日报

关注

一年中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外招商,每月要拜访近40家企业,这是浙江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蓉的工作日常。“我不是在招商现场,就是在去招商的路上。”张蓉说。

风风火火,是记者对张蓉的第一印象。上午9点,要和客户洽谈的张蓉准时出现在会议室。面对客户提问,她胸有成竹,笔记本上详细准备的前期调研和政策分析是她的底气,一场会议下来,看得出对方颇为满意。

10点半,同事发来消息:区内一家德国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已经到达。来不及休整,张蓉三步并作两步,赶往另一间会议室,其间回复着漏掉的微信和电话。推门进去,张蓉随即用熟练的德语寒暄起来。

下午两点,张蓉又跟同事一行三人,去往前阵子刚去过的全球物流(嘉兴)有限公司。短时间内第二次上门,是因为得知企业有技改意向,专门来送政策。薄薄几页纸,是团队花费几天时间,从经信、商务、海关等部门的海量文件中逐一对照、梳理出来的。收到这份诚意,对方很是感动。

招商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当天中午,张蓉接到一通电话,得知自己跟进了5年多的外资工业传感器项目决定落户另一园区。电话那头,对方表示对平湖的营商环境、招商团队都非常认可,但因为项目所需“某项特定特殊技能人才的密集度和饱和度”指标有差距,最终遗憾错过。

“其实我有预感,前期洽谈就提到过这方面情况,我们第一时间去跟人社、教育等部门沟通过。对方所提的确实是我们的短板。”听得出张蓉语气中有些遗憾,但她很快又调整好状态,奔向下一站。

有错过,但更多的是收获。去年,生命健康领域龙头企业艾本德中国技术中心平湖项目落地,张蓉作为参与者感触最深。

“这个项目谈了4年之久。”她回忆,招商就好比一场“马拉松”,靠的不仅是时间,还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同台竞争的都是各地的佼佼者,平湖的竞争力并不是最强的,“之所以脱颖而出,是我们能提供‘一对一’服务和‘私人定制’方案,不仅有优质的营商环境,还有团队贴心的管家式服务。”

大到市场分析,小到企业厂房装修,为了留住企业,张蓉带领团队花了两周时间专门调研,可谓事无巨细。不仅如此,为了达到企业所要求的LEED认证(国际性绿色建筑认证),她甚至把数百页相关书籍从头到尾学了一遍,“别看只是一份招商方案,企业更关注落地后的发展前景,必须把功课做足做细。”

拿到这本厚厚的方案,企业被平湖的诚意所打动,最终欣然落户。类似情况,对张蓉和团队来说已是常态。招商过程中,大家不仅需要掌握行业动态、专业技术等,对税务、法律等领域情况也要熟悉,对项目签约、注册、推进等流程更要了如指掌。

为了攻下项目,团队成员有的在读工程管理硕士,有的拿下了律师资格证。团队成员宋丹红去年全年飞行里程达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成员毛方英平均一天30多通电话、视频会议,最多时一天打了上百通;成员褚晓晨一天最多跑过三城四地,赶过凌晨4点半的飞机,也曾行驶在深夜畅通无阻的公路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忙碌换来了好成绩——去年团队共签约项目42个,签约总数创历史新高。其中,招引外资项目12个,包括超亿美元项目3个、世界500强项目3个。

对此,张蓉和团队并没有安于现状,每天跑企业、赴现场,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其实还能做得更好。”她思考,“每次招商都像经历专业考试,要做好随时交上最优答卷的准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