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近八成澳受访民众:中澳和谐友好对本国发展很重要!

环球网

关注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 谢文婷 环球时报驻澳大利亚特约记者 达乔】编者的话:6月17日,第九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将在堪培拉举行,这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访澳之行的重头戏。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表示,中澳关系历经风雨,始终保持旺盛活力和坚强韧性,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近期,环球时报研究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北外澳研”)对中国和澳大利亚超过2200名民众进行以中澳关系为主题的民意调查。本次调查发现,随着中澳关系企稳,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好感度也在回升。两国民众均认为,中澳经济高度互补、各有所长、合作前景广阔。虽然一些数据显示出澳部分民众对中国的焦虑情绪,但仍有近八成澳民众认为,中澳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对本国未来发展很重要。

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好感企稳回升

环球时报研究院与“北外澳研”自2020年起合作开展以中澳关系为主题的年度民意调查,今年为第四年(2020、2021、2022、2024年)。本次民调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方法,首次同时针对澳大利亚民众开展调查。从5月26日至6月5日,中国共回收有效样本1200份,数据参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网民结构进行加权处理;澳大利亚回收有效样本1075份,按照澳大利亚统计局最新(2024年3月21日)人口数据进行加权处理。

为在总体上掌握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态度,本调查采用0-100分进行常规的好感度评价。调查显示,与双边关系向好的趋势一致,2024年中国民众对澳大利亚的好感度平均值提升至69.2分,高于前三年的得分。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也在企稳回升。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受访者对中国的好感度平均分为40.9,高于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民调(洛伊民调)近两年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洛伊民调本身也呈现出2019年明显下降、2022年企稳、2022年至2024年保持稳定或上升的走势。

据《环球时报》驻澳大利亚特约记者观察,2018年后,澳前政府在时任总理莫里森的引导下,追随美国“印太战略”,刻意妖魔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中澳之间正常的经贸和投资关系,将国家层面的对立情绪传导至民间,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澳民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澳工党政府自2022年上台以来,采取对华“稳定”政策,推进澳中关系向务实方向发展,推动澳民间对中国的好感度上升。

近2/3澳民众认同中国对澳经济发展有其他国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中澳两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决定了经济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本次调查显示,对于“中国和澳大利亚加强经济合作”,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的中方受访者比例达79.9%,澳方受访者的支持率为63.5%。值得注意的是,在澳大利亚,近2/3(64.7%)的受访者认同(含“非常认同”“比较认同”和“有一点认同”)“中国对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具有其他国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2023年,中澳双边货物贸易额比上年增长4.1%,中国连续15年保持澳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矿产、农牧业产品等,满足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需求;中国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如机械、汽车、家用电器等,也在澳经济增长停滞、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降低了澳民众生活开支和企业采购成本。这些给彼此的民众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山东大学教授于镭告诉记者,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对华贸易顺差也是澳平衡国际贸易的重要工具,去年澳大利亚更有近80%的贸易顺差来自对华贸易。中国也是澳大利亚支柱产业矿业商品的最大进口国和重要投资来源,涉及数百万民众的就业问题。

本调查显示,两国民众均认为对方国家在诸多方面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如中国受访者认为澳大利亚在“旅游业”“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社会福利”“高等教育”“公共卫生与健康医疗”“高新科技”“外商投资/经营环境”“农业技术和种子”“新能源”等领域值得别国学习。澳方受访者认可中国在“高新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势。

于镭表示,这组数据说明,中澳之间各有所长,不同文明应当相互借鉴、相互学习。随着中国更加开放,特别是对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开放72/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措施,方便澳民众来华,他们将所见所闻传播回国,对于民众正确认识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说明了加强交流的重要性。

中澳民众最看好的前五大合作领域一致

当被问及“您更看好未来中国与澳大利亚在以下哪些领域的合作前景”时,中澳受访者的回答达成惊人的一致,中国受访者的预期较澳方更为乐观。受访者最看好的5个两国未来合作领域分别为国际贸易、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跨国旅游、能源、高新产业科技,其中国际贸易均排首位。

新能源和气候变化这两大新兴合作领域在中澳都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两国加强新能源领域合作的中方和澳方受访者占比分别为77.2%和64.2%;两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率在中澳分别为77.6%和65.3%。近些年,《环球时报》驻澳大利亚特约记者也能在澳主要城市街头看到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4S店。

在人文交流方面,调查数据显示,78.8%的中国受访者“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中澳人文交流合作,澳方受访者支持率也超过半数(50.5%)。具体来看,超八成中国受访者愿意去或再去澳大利亚旅游,澳大利亚也有近1/3(31.5%)的人希望“去中国旅游”来更多了解中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受访者中愿意去或再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占比为16.7%,大幅低于旅游意愿(83.3%),甚至低于工作意愿(30.7%),略高于定居或移民意愿(11.5%)。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澳大利亚作为留学目的地,虽然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文化优势,但其教育市场受到如科技合作打压、频繁变化留学签证和毕业生工签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让中国学生在申请时感到担忧。

过半澳受访者认为美国“是”或“可能是”制约中澳友好的重要因素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此次调查中,两国受访者在国际事务上体现出不同的心态。中国民众无论是好感度,还是对外合作的意愿上都呈现出更加自信、开放的心态。中国受访者更倾向于将澳大利亚视为经济伙伴,有67.3%的受访者持此观点。此外,有超过七成(72.9%)的中国受访者认同澳大利亚是“中等强国”。相比之下,在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对澳大利亚来说更多是“安全威胁”(47.7%)甚至“竞争对手”(13.7%)的受访者仍不在少数,选择“经济伙伴”的人占澳受访者的38.6%。

与此同时,当被问及“您认为美国是制约澳大利亚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的主要因素吗”时,过半数(55.7%)澳方受访者选择了“是”或“可能是”。另外,有53.6%的澳受访者认为澳大利亚“能同时维持与中美两国的良好关系”。

刘卿表示,中国民众倾向于将澳大利亚视为经济伙伴,但澳大利亚部分民众将中国视为经济伙伴的同时,也担心中国可能带来“安全威胁”,这表现出他们的焦虑和战略上的不信任,这源于澳大利亚在地缘政治与经济考量之间的冲突和困境,进而表现为澳对华政策的摇摆不定。澳大利亚在对外战略上受美国影响,如果美国将中国视为“安全威胁”,那么澳舆论和民众情绪也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中国方面从未将澳大利亚视为威胁,双方在安全认知上存在差异。

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澳时政与公共政策网站“珍珠与刺激”专栏作家约翰·奎里佩尔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被视为澳大利亚的“安全威胁”这一想法不合逻辑,但由于前政府的恐慌宣传,不少澳民众被误导,想扭转这种不信任需要做大量工作。他说:“此次中国总理的访问清楚表明中国希望与澳大利亚改善关系,我认为这能使澳民众认识到,前政府以及许多政客、澳情报机构和主流媒体所传达的关于中国的信息与现实情况是有出入的。”

“中澳关系的恢复来之不易,双方都应珍惜这一成果”

本次调查显示,两国民众对中澳关系未来发展寄予厚望。超八成(88.7%)中方受访者和六成多(64.9%)澳方受访者希望两国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和友好”或“保持不变”。此外,在澳大利亚,近八成受访者认为和谐、友好的中澳关系对本国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或“重要”,在中国该比例也达到89.4%。同时,中澳受访者都认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对维护亚太地区稳定和安全的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持此观点的受访者占比在中澳分别为77.7%和55.7%。

对于中澳未来的合作前景,两国高层曾多次表示,双边合作前景广阔,两国仍可尝试在多个领域展开务实和创造性的合作。比如,本次调查显示,“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两国一同在太平洋地区和亚洲地区开展对外援助项目的中、澳受访者占比分别为69.4%和53.1%。悉尼科技大学近4年的民调也显示,一直有七成澳受访者认为“与中国在地区议题(如消灭太平洋地区的疟疾)上展开合作”对澳大利亚有好处。

奎里佩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数据让他感到“非常惊喜”。他说:“中国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大国,这一点得到了该地区许多国家的认可,合作是大势所趋。”他还补充说,许多澳大利亚人会倾向于觉得自己与来自欧洲和北美的“同类人”更亲近,但随着澳大利亚人口逐渐多样化,这种情况正慢慢发生改变。澳大利亚需要摆脱陈旧的观念,并基于自身利益更多地宣示其独立性。

刘卿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中国和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有责任共同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如果两国关系紧张,将对地区稳定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普通民众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陈弘强调,在过去两年里,中国民众对中澳关系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积极把握。当前中澳关系的恢复来之不易,双方都应珍惜这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