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技术加持“圈养”生态鱼

贵阳日报官方微博

关注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向莉君 通讯员 陈拯)现代养鱼技术的运用,让“圈养鱼”成为可能。近日,记者探访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生态渔业产业示范项目,看鱼儿进“圈”怎么实现环保养殖。

走进紫云四大寨乡的噜嘎水库养殖示范点,800余亩的水面上,60个漂浮式循环槽里,鲈鱼、花鲢、丁桂、花骨等鱼儿,自在畅游。2米深的漂浮式循环槽里,装有进水口、排水口、增氧机、气推器、拦鱼网、吸污泵等设备;岸边,静立着2个容量200立方米的集污罐。

“这个气推器在生态养殖上可有大作用嘞。”贵州云湖众鑫现代渔业有限公司技术员夏俊勇介绍,在气推器的推力下,水槽底部的鱼料及鱼的排泄物被推至集污槽内,送进集污罐的污水经过沉淀被输送往水库下方的处理区域进行集中处理,面上的水则穿过水槽周边的植物净化带后自动排出。

紫云自治县生态渔业产业示范项目除了噜嘎水库的工程化流水槽渔业养殖基地外,还有格凸河镇二关村的大棚式陆基循环水养殖基地。

在二关村的大棚式陆基循环水养殖基地,120亩的地面上,300个容量110立方米的巨型桶里,整齐排列。饲养员一铲鱼食洒下,上千尾鲈鱼游出水面争相抢食,激起阵阵水花。桶边上的水管不断将引来的山泉水注入桶内。

“每个养殖桶里都有集污池,产生的废弃物我们都是统一收集起来处理的,经过处理后的水还能用来浇地。”夏俊勇介绍,一个大桶一次可以养2000公斤鱼,通过增氧、恒温、水循环等设备技术,实现高密度养殖,产能是同等面积水塘的10倍。

如此高密度养殖,鱼的品质如何?市场给出答案。采访间隙,夏俊勇不停用手机回复信息,“都是老板来买鱼,成都、重庆、贵阳都有。”一年养近200万斤鱼,夏俊勇直言不愁销售。

按照产业分红分配,2023年该生态渔业项目已为域内涉及的格凸河镇和四大寨乡分红共计36万元,2024年预计分红约130万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