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关注胃健康,打赢保“胃”战

齐鲁晚报

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约108.9万例,其中我国新发病例数达47万多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43.94%。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胃肠外科主任于文滨做客“壹问医答”直播间,提醒大家关注胃健康,助力打赢保“胃”战。

刘通 通讯员 谢静 济南报道

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

是诊断胃癌“金标准”

目前,在我国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居第三位,并且60%以上的病例属于进展期,总体治疗效果较差。

于文滨介绍,多数胃癌患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有些患者的症状与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相似,如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反酸、恶心、嗳气等,很容易被忽视。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上述症状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甚至出现乏力、消瘦、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如贲门胃底处肿瘤位于胃的入口,可能引起胸骨后疼痛、进食阻挡感等;幽门处肿瘤位于胃的出口,可能引起幽门梗阻而发生呕吐;肿瘤进展侵犯胃周血管时,可引起呕血、黑便;肿瘤侵透胃壁时,可发生急性胃穿孔。”于文滨说。

前期症状不明显,那么是否有用于前期诊断的方法?于文滨表示,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和电子胃镜检查。其中,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也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最主要手段。出现疑似胃癌的信号后,医生往往会通过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定性、定位及分期诊断,其他方法还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转移灶活检,以及诊断性腹腔镜探查和腹腔灌洗液评价。

幽门螺旋杆菌

是高危因素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可生存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一种螺旋状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胃黏膜炎症和损伤,具有致癌作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胃癌发生危险性是阴性患者的3至6倍。

除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外,胃癌的高危因素还包括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慢性疾病、癌前病变和遗传因素。 “其中,易发生胃癌的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于文滨说,“胃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前两者恶变的可能性很小,胃腺瘤的癌变率在10%-20%。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或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可发生癌变。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黏膜发生慢性炎性改变,可能在术后15-25年发展为残胃癌。”

此外,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大家也应尽早戒除。“烧烤、油炸食物,也可能产生致癌物,高盐高油,对胃也不友好。”于文滨提醒,要健康,大家还是要“管住嘴”。

于文滨表示,胃癌不属于遗传病,绝大多数胃癌是散发的。但是有5%-10%的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3%-5%的患者可能存在遗传倾向,“也就是说,有过胃癌病人的家族中,后代出现胃癌的几率会高一些。”

胃癌治疗方法多样

不同阶段疗法不同

谈及胃癌治疗,于文滨指出,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符合适应证的早期胃癌,医生一般首选内镜治疗;对于不适合内镜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可进行开腹手术或微创手术;对于非食管胃结合部进展期胃癌,目前治疗标准为胃癌根治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对分期较晚者,可选择围手术期化疗模式;对于食管胃结合部进展期胃癌,可选择新辅助放化疗或术前化疗;对无手术根治机会或转移性胃癌患者,目前公认应采取以全身抗肿瘤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对于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措施,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内镜下无法彻底切除或存在淋巴结转移可能的早期胃癌,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则是以外科手术为核心,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案。晚期胃癌则是以全身药物治疗为主,从而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术后勿大意

预后管理很重要

胃癌患者术后也不宜大意,务必定期复查。于文滨建议,术后2年内每3月复查一次,术后2-5年每半年复查一次,术后5年每年复查一次。

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肿瘤标志物、腹部强化CT、胃镜等。此外,患者术后饮食,需逐渐过渡至流质-半流质-正常饮食,完全恢复正常饮食需3月左右,勿操之过急。

日常生活

清淡饮食,细嚼慢咽,规律生活,适当运动,保持身心愉悦。

定期筛查

定期进行胃癌筛查,尤其是有胃病家族史,年龄大于40岁者,可进行幽门螺杆菌和胃镜的筛查。

建议分餐

保持口腔卫生,建议分餐制,预防幽门]螺杆菌传播和感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