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达茂旗多种模式破解草畜平衡难题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赵楠

几场透雨过后,盛夏的达茂草原被滋养得生机盎然,“内蒙古蓝”的天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最好的季节到了。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全面部署“三北”工程十年攻坚战,并对内蒙古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方案》,达茂旗作为包头市最大的牧业旗县被列入17个试点之一。

如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实现草畜平衡?达茂旗这项工作进展如何?近日,记者深入实地一探究竟。

“智慧牧场”模式

在达茂旗明安镇巴音塔拉嘎查朱日和“智慧牧场”,一群小尾巴羊儿正在悠然地吃草,几个月前,来自呼伦贝尔的400多只戈壁短尾羊在这里安了家。

“戈壁短尾羊的尾脂重量小,饲草的消耗也少,饲养一只戈壁短尾羊,相当于饲养一只半普通蒙古羊的效益。”明安镇巴音塔拉嘎查书记额尔登巴特告诉记者。

跟随着额尔登巴特的脚步,记者走进明安镇巴音塔拉嘎查的朱日和“智慧牧场”,只见全自动喂养设施、漏粪板、自动刮粪系统等一应俱全。“我们这个智慧牧场主要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支撑,可同时承载成年羊800只,仅需要1个人就可以完成全部日常工作。”额尔登巴特说。

据介绍,朱日和“智慧牧场”占地面积1万亩,通过党支部领办、牧民草畜入股方式,引进种公羊100只、基础母羊300只,截至目前已繁育至624只。明安镇政府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嘎查集体经济入股等形式,筹措资金250万元,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任务。

额尔登巴特介绍,他们还将引进的优良品种种公羊免费发放给牧民,从根本上改良品种,同步构建了追溯体系。同时,依托现代养殖技术开展同期发情、畜种改良、种羊培育、分批出栏等方式实现两年三胎,“1万亩的集体草场用来进行半舍饲圈养,可以减少同一时期草场载畜量,减少草场负荷。”他说。

草原是牧民的命根子,草好,牛羊就壮,生态越好,牧民的日子就越富足。“既要保护草场,又要保护自然保护区,所以一定要转变传统畜牧方式。”说起建设“智慧牧场”的初衷,额尔登巴特这样表示。

额尔登巴特提到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明安镇政府所在地西北约9公里处的巴音杭盖,是自治区面积最大的爬地柏自然保护区,占地约2.7万亩。爬地柏又叫叉枝圆柏,是国家稀有树种,   野生爬地柏极为少见,特别是在草原上更是稀缺性旅游观赏资源。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建设“智慧牧场”,在载畜量不变的情况下,既可以减轻草场的压力,使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发展,又能增加牧民收入,节本增效,对生态建设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联户经营”模式

在明安镇的另一个嘎查希拉朝鲁,一场“统养共富”的实验正在斯琴毕力格、阿拉腾毕力格、陶格涛和乌兰其其格4位牧民中间进行,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试一试”,他们称之为“联户经营”。

“我们几户都是邻居,一共有将近4万亩的草场,有800多只羊、200多头牛。去年夏天,为了节约养殖成本,几家商量后就想试试联合起来经营,‘抱团取暖’,实现‘统养共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效果还不错!”斯琴毕力格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几户联合起来统一购买饲料,数量多,价钱也下来了,仅青储一种喂养饲料每吨就可以便宜80元左右。同时进行轮牧制,分区、分块进行放牧,草场也得以休养生息。”

联合起来之后,至少一半的劳动力得以解脱出来,从事旅游和餐饮生意,而在家放牧的也可以领到工资。斯琴毕力格就是联户经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

斯琴毕力格的家位于国道G335与省道S083两条道路的交汇处,常年有长途货运车辆经过。曾经做过几年长途车司机的斯琴毕力格非常了解这个行业的需求,也窥见了其中的无限商机,“卡友之家”餐饮店便应运而生。

“我们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11点全天营业,提供68元一位的火锅自助,洗澡、洗衣服都是免费。吃的都是自己家的牛羊肉,特别受欢迎。”斯琴毕力格说。

“卡友之家”的生意火爆不仅给斯琴毕力格带来丰厚收益,还带动周围牧户的牛羊肉销售,去年底仅两个月时间便卖出280只羊,不仅提高了牛羊的出栏率,一只羊也可以多售卖近200元。

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几位牧户的联户经营模式经济效益凸显,受到了周边牧民们的关注。据了解,明安草原常住牧民有600多户、草场346万亩,他们都在翘首以待,热切地等待着这个联户经营“实验”结出硕果。

“牧文旅”模式

走进明安镇呼格吉乐图嘎查“孟格图自家牧场”,浓郁的手把肉香气扑鼻而来,厨房灶台上肉汤沸腾。“孟格图自家牧场”老板呼斯乐图告诉记者,今晚已有一桌来自浙江的老顾客预订就餐。

在明安镇呼格吉乐图嘎查,“牧文旅”模式同样实现了保护草原、增加牧民收益的效果。呼斯乐图经营着一家肉业有限公司,将“达茂草原牛羊肉”销往全国各地,远方的客人品尝了北方的牛羊肉,也会想要感受北方的风土人情。呼斯乐图抓住商机,转变传统思维,打造出一个集现代牧业、特色居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自家牧场。

“我家有400多只羊、100多头牛,以前就靠向外销售牛羊肉的单一渠道挣钱,价格普遍在二三十元一斤。现在又做了餐饮,牛羊肉能卖到80元一斤,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同时我还在收购周边牧民的奶制品和牛羊。”呼斯乐图说道。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牧文旅”融合模式以牧区产业为基础,在养畜的同时,积极发展牧区旅游,带动生产、加工、服务三个环节联动增收。通过接待游客,提供餐饮、住宿、骑马等服务,牧民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收益,相比传统放牧,“牧文旅”融合模式为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据明安镇镇长闫慧君介绍,目前全镇拥有各类“牧文旅”企业20家左右,“牧文旅”融合改变了明安镇牧民传统单一的生产方式,探索牧民多产业发展模式,草原载畜压力进一步减小,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同步提升。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在实现草畜平衡、解决过牧问题工作中,不仅各级政府在积极推进,广大牧民群众也在努力探索,在放牧实践中想办法进行各种尝试。

“我是从辽宁引进的绒山羊品种,养殖有三四年了。绒山羊肉质好,价格也高,一斤肉能多卖十几元,出绒率能达到三四斤,从绒上就能多收益400多元。而且它的产羔率是一年产两胎,最少也能两年产三胎,比以前养殖其它品种的羊收益翻番。今后我还要继续养殖绒山羊,引进更好的种羊,帮助周边牧民进行品种改良,给他们提供优良品种,大家共同致富。”在明安镇希拉朝鲁嘎查,牧民吉雅看着自己的“致富羊”满脸喜悦。

希拉朝鲁嘎查地貌以山地为主,独特的地形很适合养殖山羊,吉雅通过走访学习,发现绒山羊产绒量多,绒质量好,而且节约饲料,增膘快,相比于传统品种,更适合“少养精养”的草原可持续养殖之路。

据达茂旗副旗长党晓宏介绍,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专项行动期间,达茂旗紧盯今年10月底将草畜平衡指数降到10%以下的目标任务,争分夺秒、挂图作战、立足实际,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采取“一户一策”方式,围绕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通过统筹饲草料供给、转变养殖方式、转变经营理念、发展少养精养、推进产业融合等方式解决好“草”“畜”“人”的问题,努力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我们正在集中力量打一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攻坚战,努力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他表示。

智慧牧场、联户经营、“牧文旅”融合、绒山羊养殖……在达茂草原上,不同的发展模式各有特色,保持不变的是草原上的人们守护草原生态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