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全力抓好事关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内蒙古日报

【核心提示】

●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对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着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奋起直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立足区情禀赋,聚焦“两个基地”、发挥“三大优势”,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加强区域协作互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发挥内联八省区、外接俄蒙的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吴铁林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对于内蒙古而言,全力抓好事关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就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任务,聚焦办好两件大事,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对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树牢“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重视科技创新”的理念,着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奋起直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一是要持续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全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我区具有较好产业基础、重大示范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的领域,在稀土、大规模储能、石墨烯、氢能、碳捕集封存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等方面,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开展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二是建设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支持呼包鄂申请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层次,积极创建稀土新材料、草种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草原生态保护等领域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国家超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三是推动构建研发经费多元投入格局,建立自治区政府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研发投入联动机制,引导带动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深入实施“双倍增双提升”行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领军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聚焦人才强区战略,构建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呼包鄂乌、赤峰通辽“双子星座”人才集聚区建设,推动呼和浩特市成为北方人才科创中心;支持鄂尔多斯围绕“风光氢储”等新兴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通过建设高能级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持续深化“广纳英才·智汇草原”引才活动,积极培养和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立足区情禀赋,聚焦“两个基地”、发挥“三大优势”,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质的飞跃,在能化产业方面,要实施新能源绿色替代行动和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新能源加快发展、煤炭清洁替代和高效利用;开展褐煤、低阶煤制氢和热解综合利用工业化示范,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在冶金建材产业方面,要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减污降碳技术改造。在农牧业方面,要通过加强品种培优、推进品质提升、强化品牌打造和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高纯稀土金属、高性能稀土永磁、高性能抛光等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风光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三是推动未来产业实现“星火燎原”,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内蒙古枢纽节点、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积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四是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新能源运维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支持和鼓励前沿科技在应用领域加快渗透,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服务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区域协作互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一是统筹区内协调发展,以呼包同城化带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加快发展,让呼包鄂乌真正成为引领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推进呼和浩特市打造总部经济基地、包头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鄂尔多斯市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高地、乌兰察布市发展枢纽经济;推动蒙东地区积极融入东北全面振兴,发挥通辽市、赤峰市作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引领作用,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壮大绿氢、绿氨、绿醇等产业。二是深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牧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着力构建“一镇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新格局,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向农村牧区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放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内蒙古要进一步发挥内联八省区、外接俄蒙的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做好对内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一是高标准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积极融入国家总体开放布局,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驱动,推进重点领域主要任务落实落地;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不断拓展数字、绿色等合作领域;提升开放平台效能,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二是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合作协作运行机制,通过争取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观察员等方式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携手东三省推进全面振兴,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互惠合作,通过共建园区、飞地经济、异地孵化等方式承接产业转移。三是推动泛口岸经济发展,推进重要枢纽节点城市、货物集疏中心和资源转化园区建设,统筹口岸、通道和各类开放载体建设,形成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四是推动中欧班列扩容提质,发展“班列+口岸”“班列+贸易”“班列+产业”等新业态,实现“交通+物流+贸易+产业”班列发展模式;提升口岸服务效能,增强班列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和口岸通关保障能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的根本路径。全区各地应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深化改革和推动政策落地营造公平公正、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一是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理念,坚持对标一流、学习一流,全区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打响“投资内蒙古”品牌。二是加快全区一体化数据平台建设,纵深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强化对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三是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工程,各级政府带头讲诚信、一诺千金,加快推进诚信建设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营造办事情“靠制度不靠关系”的社会环境。四是通过构建宜居宜业环境和实施更加有力的吸引人才、集聚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人口素质提升、人口有序流动,进一步聚人口、增人力、引人才、提人气。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所在。要坚持“民生事始终是要事、必须办实办好”的原则,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急需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民生工作,推动基本民生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一是始终把“民生小事”当成工作“头等大事”,强化“一把手”亲自抓,进一步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跨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推进“温暖工程”建设,一体推进管网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实施好城中村、城边村燃煤散烧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三是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以工代赈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功能、资源共享,打通就业、创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出台更加务实、更有力度的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军队转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四是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及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群众就医购药的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严格落实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守牢安全底线。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