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紧紧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韩宇 朱雨晨   6月12日,在书写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百余项“行业首创”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一位“书法家”让《法治日报》记者眼前一亮:只见它灵活地舞动机械臂提起毛笔,蘸取墨汁,在宣纸上挥毫泼墨,很快就将“大有可为”几个字书写完成。   这台由该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书写机器人可不简单,它不仅能准确识别多语种语言、进行高精度书写,还能自主分析语音语调,通过AI大模型技术准确解析语音发起者背后的情感或期望,并生成相匹配的书法作品。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辽宁主题采访团走进沈阳市多家企业,“零距离”感受该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生动实践。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就是靠技术革命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步入东软医疗企史陈列馆,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东软医疗在1997年成功研制出的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身CT(CT-2000)。自那以后,我国CT技术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日子彻底结束。   此后,双层螺旋CT、16层螺旋CT、64层螺旋CT、128层高端螺旋CT、256层宽体能谱超高端CT、512层“珠峰级”全景多模态CT相继上市。东软医疗还创造了中国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数字化X射线成像设备、第一台三维彩超、第一台无轨悬吊双中心七轴智能血管机……   东软医疗最新研发的超高端宽体512层Angio-CT设备,可以实现患者零转运完成CT扫描、图像分析、介入手术,缩短危重症患者在检查和手术两个环节之间的路程时间。   “高端医疗装备不论是设备本身还是图像的后处理,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超前布局让东软医疗又一次走在中国医疗装备制造前列。”东软医疗高级副总裁韩东龙说。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我们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紧紧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全力进军海洋装备、氢能、储能等全新产业,       以‘硬科技’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戴继双介绍说。   2023年2月,沈鼓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台套9兆瓦级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在某海域海上平台一次投运成功,使我国一举摆脱对进口压缩机组的依赖,填补了海上油气平台用压缩机的国产化空白。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被称为“绿色石油”。   目前,沈鼓集团围绕制氢、氢储运、氢液化、氢应用等全链条开展技术储备和装备研发,制氢压缩机、大型氢液化装置用氢压机、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等一批氢能新产品相继完成开发,投放市场。   依托数字化的人工智能,坐落在沈阳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宝马)不仅自身得以长足发展,还促进产业链式不断成长。   走进华晨宝马沈阳铁西工厂,C型吊具灵活旋转,将车身以最适合装配的高度和角度送至工人面前;机械臂根据生产流程顺滑移动精准完成操作;搬运车机器人准确地将各种零件送至所需要的工位;主办公楼廊桥上一辆辆刚刚喷涂不同颜色、不同款型的宝马车身正徐徐进入被传送至总装车间,生产线与办公场所完美契合。   “沈阳基地不到60秒就下线一辆新车,全球每3辆宝马就有1辆出自沈阳,这里已成为宝马集团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华晨宝马生产与技术高级副总裁昆硕说。   近年来,数字化发展让华晨宝马不断提升汽车生产的效率、柔性、可持续性与质量。如今,华晨宝马在辽宁有138家供应商,108家位于沈阳,在牵引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中发挥了龙头作用。   正如前文中那位“书法家”所书,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沈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