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华西证券:降息落地或低波延续

金融界网站

关注

转自:金融界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摘 要

6月11-14日,端午节后,债市经历三日震荡,一日V型行情。10年国债活跃券(240004)下行至2.30%(-1bp);30年国债活跃券(230023)下行至2.51%(-3bp)。

反转行情启动,10年及30年成为领跑品种

回顾本周行情, 10年及30年成为领跑品种,前期表现较好的中端品种进入窄幅波动状态。存单方面,近期一级市场发行利率进入新稳态,9个月至1年期国股行发行成本在2.03%-2.04%区间,二级市场定价相应保持窄幅波动。利率债方面,10年期收益率下行3-4bp,30年期收益率下行3bp左右,国债中短端维持窄幅震荡,国开债短端则略有上行。信用债方面,隐含AA+城投债曲线仅平行下行约1bp,行情所有降温;二级资本债中,5年期品种表现较好,降幅为3bp,其余期限则小幅波动。

降息存在必要性

一是原材料涨价,中下游企业经营压力加大,降低中下游企业成本较为迫切。5月PPI分项再度验证企业经营困境:原材料行业价格涨幅居前,环比上涨0.9%,而加工业环比仅仅上涨0.1%,生活资料仍然环比下跌0.1%,原材料和加工业二者差值仍然高达0.8%,与生活资料价差达到1.0%,上下游价格分化是支持降息的重要逻辑。

二是房贷利率下限取消之后,部分地区房贷利率降至3.15%,与1年期LPR3.45%已经形成倒挂,而且1年期LPR也显著高于同期限信用债收益率,这意味着中小企业短贷利率处于相对偏高水平。

三是通过降息引导居民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预期,减少居民提前还贷量。

市场或需根据降息落地与不落地两种假设提前做好储备

假如降息落地,债市投资者对于10年期、30年期收益率的预期下限或重新打开,可重点关注30年品种长久期带来的超额收益。假如政策利率维持不变,6月债市大概率还会维持低波状态,鉴于下半月或重新进入数据及政策的真空期,消息面冲击或成为波动来源,关注调整时刻的配置机会,可适度关注长久期利率债的票息价值。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01

降息落地或低波延续

(一)行情回顾

6月11-14日,端午节后,债市经历三日震荡,一日V型行情。10年国债活跃券(240004)下行至2.30%(-1bp);30年国债活跃券(230023)下行至2.51%( -3bp)。

本周主要影响事件及因素:资金面边际收敛;权益市场表现震荡偏弱;监管喊话后的债市受到“合理定价”的隐性约束;5月通胀数据未超出市场预期;金融数据未显著弱于市场预期,但较过往几年同期水平有下滑;周五晚间金融时报连续发文,谈及禁止“手工补息”、淡化总量指标关注度、固收产品收益率阶段性偏高、M1增速变化等问题。

资金方面,由于假期因素,6月税期申报截止日延续至19日,13日起进入7天税期资金准备期,资金面略微收敛。民生银行资金情绪指数在周四、周五两日由46.6%,上行至53.3%、54.0%等中性偏紧点位;与此同时,R001由1.74%上行至1.80%附近, R007则持稳于1.84%一线。总体来看,由于6月并未传统缴税大月,税期压力相对可控,且下半月将迎来政府债的到期高峰,到期释放的资金可补充跨季所需流动性。

此外,结合5月金融数据来看,尽管 企业存款仍在流失,但流失速度较4月明显放缓;非银存款则大增1.16万亿元,为2016年以来同期峰值,背后或反映4-5月期间出表的存款资金,或经由同业存款方式重新回到银行表内。截至6月14日,银行体系净融出规模由5月平均的2.87万亿元回升至3.55万亿元附近水平,国股行资金供给能力得到明显修复,也侧面反映出银行负债端压力或在边际收敛。

上周周度策略中提到的反转行情启动,10年及30年成为领跑品种,前期表现较好的中端品种进入窄幅波动状态。存单方面,近期一级市场发行利率进入新稳态,9 个月至1年期国股行发行成本在2.03%-2.04%区间,二级市场定价相应保持窄幅波动。利率债方面,10年期收益率下行3-4bp,30年期收益率下行3bp左右,国债中短端维持窄幅震荡,国开债短端则略有上行。信用债方面,隐含AA+城投债曲线仅平行下行约1bp,行情所有降温; 二级资本债中, 5年期品种表现较好,降幅为3bp,其余期限则小幅波动。

复盘本周机构交易行为,基金、理财配置力量相对较强,农商行转为买盘,股份行、券商自营、城商行持续充当主要卖盘。

基金类机构配置情绪维持相对高位,本周累计买入量仍处于千亿水平,净买入1282亿元,不过日均配置规模由前一周的397亿元小幅降至321亿元。分品种看,配置结构基本与前一周相似,仅量在缩减,着重买入利率债767亿元,其余券种分布相对均衡,买入信用债、二永债、存单276、131、107亿元。期限上,基金仍在拉久期,买入10年以上国债134亿元、7-10年政金债468亿元,同时卖出1年及以下政金债157亿元。

前期10年、30年品种受央行喊话约束,整体行情相对走弱,而7年品种收益率则普遍表现较好,基金或将筹码更多分布在7-10年政金债中。6月以来,基金买入国债10年以上173亿元、7-10年22亿元;买入政金债7-10年期969亿元,其中主要配置老券731亿元,而新券仅占238亿元。截至6月14日,10年国开活跃券为2.38%,处于相对合理点位,后续布局仍有机会。不过14日监管在金融时报的喊话对长端利率再次产生扰动,可能使得后续基金对中长期品种的配置情绪有所降温。

理财方面,本周理财买入规模有所回升,净买入368亿元(前一周为165亿元),表明跨季回表带来的流动性压力或在边际减弱。不过本周理财存续规模开始缩减,后续随着季末时点临近,理财净买入规模继续大幅增长的概率可能不大。分品种看,理财开始重新配置存单,净买入147亿元(前一周净卖出9亿元)。其余券种维持净买入,且买入量均小幅回升,分别买入信用债、利率债、二永债97、74、50亿元(前一周为75、63、36亿元)。

保险方面,本周保险公司配置情绪延续,净买入345亿元,日均净买入86亿元,基本持平于前一周。券种结构上与前一周相似,重点买入利率债和存单。分品种看,利率债(主要是地方债)为核心配置品种,净买入204亿元,其中地方债占113亿元,然后是存单,买入量为98亿元。期限上,保险公司仍在拉久期,买入10年以上国债57亿元、7-10年政金债18亿元。二永债维持净卖出,不过卖出量有所缩减,规模为6亿元(前一周净卖出52亿元)。

农商行方面,本周农商行由前一周的净卖出47亿元转为净买入54亿元。分品种看,自5月末以来,农商行对利率债的减持速度逐周放缓,本周卖出量进一步降至387亿元(5月最后一周至今,周度净卖出分别为1130、633、387亿元)。利率债中,主要卖出长端及超长端,同时买入1年及以下短端品种,卖出国债7-10年、10年以上期限156、166亿元,政金债7-10年期240亿元,买入1年及以下国债172亿元。其余券种方面,重点买入存单411亿元,而信用债、二永债买入力度相对较小,绝对规模均不超过30亿元。

(二)做好策略应对的两手准备

从债市策略上来看,周一的MLF续作情况或为6月后续行情定调,从周五金融数据出炉后的行情反映看,目前市场对于短期降息的一致预期明显减弱。细究5月金融数据,需求端最大特征是“政府支撑,企业适中,居民较弱”。1.23万亿元的新增政府债融资在2.07万亿元的新增社融总量中占约60%,实体贷款仅占40%。企业端需求尚可,如果看企业贷款、票据、企业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股票融资构成的广义企业融资规模,5月新增量为6681亿元,同比增幅为971亿元。居民端是主要拖累,5月新增居民贷款规模仅为757亿元,大幅不及去年同期3672亿元,短贷及中长贷的表现双双偏弱。

截止5月底,今年政府债发行额度剩余6.4万亿元,与去年6-12月政府债6.7万亿元(多发1.4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净发行规模相近,且去年约5.7万亿元规模集中在8月后发行,目前政府债端仍有2个月的低基数期。此外,政府收储可以对冲部分居民中长期贷款需求下降。

我们倾向于认为,当前降息存在必要性。一是原材料涨价,中下游企业经营压力加大,降低中下游企业成本较为迫切。5月PPI分项再度验证企业经营困境:原材料行业价格涨幅居前,环比上涨0.9%,而加工业环比仅仅上涨0.1%,生活资料仍然环比下跌0.1%,原材料和加工业二者差值仍然高达0.8%,与生活资料价差达到1.0%,上下游价格分化是支持降息的重要逻辑。

二是房贷利率下限取消之后,部分地区房贷利率降至3.15%,与1年期LPR3.45%已经形成倒挂,而且1年期LPR也显著高于同期限信用债收益率,这意味着中小企业短贷利率处于相对偏高水平。在打掉资金空转之后,贷款利率降息有助于提振中小企业释放真实融资需求。

三是通过降息引导居民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预期,减少居民提前还贷量。在房贷利率取消下限之后,新的按揭贷款利率与存量房贷利率的利差再次攀升,可能推动部分居民选择提前还款,这不利于提振居民消费。

市场或需根据降息落地与不落地两种假设提前做好储备。假如降息落地,债市投资者对于10年期、30年期收益率的预期下限或重新打开,可重点关注30年品种长久期带来的超额收益。假如政策利率维持不变,6月债市大概率还会维持低波状态,鉴于下半月或重新进入数据及政策的真空期,消息面冲击或成为波动来源,关注调整时刻的配置机会,可适度关注长久期利率债的票息价值。

下周(6月17-21日)债市关注点:

6月MLF续作情况(6月17日)

5月经济数据(6月17日)

5月70城房价报告(6月17日)

6月LPR报价情况(6月20日)

6月税期资金面变化(6月17-21日)

20年期特别国债发行情况(6月19日)

02‍

季末回表压力显现,理财规模开始缩减

(一)业绩表现:各类理财产品净值增幅持续收窄

纯债类产品方面,本周债市小幅波动,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中短期限收益率小幅上行,纯债类理财产品净值增速放缓。其中,短债类代表产品净值区间增速为0.04%(周环比-0.01pct);中长债类代表产品区间收益率为0.04%(周环比-0.03pct)。混合类产品方面,本周A股市场延续下跌态势,偏债混合类产品近7日区间收益率为0.03%(周环比-0.01pct)。

(二)季末回表压力显现,理财规模环比降1337亿元

随着季末时点临近,理财回表压力逐渐增大,本周全部理财规模较前一周降1337亿元至29.86万亿元 , 考虑到理财净值表现维持稳增,规模缩减大概率是在为季末流动性提前做准备。理财子机构规模变动与之类似,环比降1221亿元至26.10万亿元。近年来6月回表程度基本在0.8-1.2万亿元区间(2020-2023年6月理财规模分别下降1.47、1.40、0.80、1.18万亿元),我们倾向于认为今年6月回表规模或仍在1万亿元附近,不过结合历史来看,市场可能会对这类季节性的规模缩减做提前应对,对债市的影响或许不大。

分投资方向看,受回表压力影响,各类理财产品规模多下降。具体而言,本周现管类产品存续规模继续缩减,环比降769亿元至8.2万亿元;可投股票固收+产品较前一周降122亿元至8.2万亿元;纯固收类产品规模同样较前一周下降97亿元至4.2万亿元。不过,不可投股票固收+产品较前一周小幅增15亿元至7.9万亿元;权益及偏股混合型产品基本与前一周持平,为838亿元。

分运作模式看,日开型产品规模继续下降,环比降819亿至11.3万亿元。将其进一步拆分,如前所述,日开(现管类)产品规模环比降769亿元;而日开(非现管)类在本周同样转降,较前一周小幅缩减50亿元至3.0万亿元(上周环比增幅为1071亿元)。封闭型产品规模则在持续缩减,环比降283亿元至5.7万亿元。其余产品规模维持正增,其中最小持有期型产品环比增244亿至6.2万亿元;定开型产品较前一周增59亿元至5.2万亿元。

(三)风险端:理财破净率持续下降,业绩不达标率小幅抬升

本周全部理财产品破净率维持下降态势,较前一周降0.3pct至1.5%。各机构变动分化,其中,股份行、国有行理财子分别较前一周降0.6pct、0.1pct至1.3%、2.2%;合资行理财子破净率则小幅上升0.1pct至1.5%;城农商行理财子破净率持平于前一周,为1.3%。

产品业绩不达标率较前一周小幅抬升至15.4%,增幅为0.1pct。具体而言,国有行和合资行理财子分别较前一周降1.2pct、2.3pct至20.7%、41.7%,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则分别增0.9pct、0.3pct至12.0%、12.5%,不过由于二者合计规模体量相对较大,带动整体理财产品不达标率有所上升。

整体来看,本周理财业绩端、风险端相关指标表现基本维持稳定,全部产品区间负收益率同样保持低位震荡,滚动近一周产品区间负收益率小幅增0.02pct至5.38%;拉长观察时间来看,近3月产品负收益率基本与前一周持平,为1.33%。

03‍‍‍

杠杆率:银行间波动下降,交易所边际抬升

本周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额有所下降,截至6月14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额由周二的7.29万亿元逐日降至周五的6.63万亿元,不过日均成交量为6.94万亿元,高于前一周为6.47万亿元。隔夜占比持续增至88.73%,周均值为87.00%(前一周87.73%)。

整体上,回购余额先增后减,周四增至10.31万亿元的周内高点,周五再度回落至10.25万亿元,不及上周五的10.40万亿元。

本周银行资金供给和非银资金需求持续增长。从供给端来看,6月11-14日,银行体系净融出量有所恢复,日均净融出增至3.64万亿元,略高于前一周的3.52万亿元,4月下旬至5月基本处于3万亿元以下水平。

拆分结构来看,大行日均净融出从3.01万亿元升至3.42万亿元,不过非大行净融出有所下降,从上周日均净融出5125亿元降至2185亿元。弹性供给方面,货基日均净融出同样有所增长,从前一周的1.69万亿元增至1.76万亿元,处于历史相对高位(一季度均值仅为1.10万亿元)。

从需求端来看,非银杠杆持续回升。重要非银机构在银行间市场日均净融入为5.34万亿元,高于前一周的5.19万亿元。不过与季初相比,当前非银杠杆仍处于低位,4月初重要非银机构合计净融入量在6万亿左右。从总融入的角度来看,截至6月14日,基金类机构融入总余额小幅增0.01万亿元至2.25万亿元。

银行间杠杆率“一波三折”,不过周度来看,较前一周略有下降。截至6月14日,银行间杠杆率为107.85%,不及上周五的107.98%。20日平滑后的中枢水平转增,较前一周增0.13pct至107.47%(前一周为107.34%)。

交易所杠杆率周内小幅提升,由周初的119.95%逐日增至120.13%,不过仍略低于上周五的120.14%。20日平滑后杠杆率中枢水平较前一周增0.06pct至119.94%(前一周为119.89%)。

04‍

各风格中长债基久期均在拉伸

本周中长债基中利率和信用风格类久期转为拉伸,其中利率债基久期 中位数由前一周的2.96年延长至3.05年;信用债基久期中位数同样从前一周的1.59年拉伸至1.63年。需要说明的是,久期模型本质上是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基金产品的收益序列特点,以此来捕捉不同期限仓位变化的信息,若基金在短期内频繁调整策略,久期模型所反映的结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整体中长债基久期同样转为拉伸,截至6月14日,久期中位数由前一周的2.27年延长至2.32年。

此外,我们也沿用《一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百态”》中短债与中短债基金的划分名单(Wind口径下的短债基金包含了中短债基),采用类似的方法对短债、中短债基金进行了久期跟踪,截至6月14日,短债及中短债基金久期变动有所分化,其中短债基金久期中位数缩短至0.74年,前一周为0.76年;中短债基金久期中位数则拉伸至1.21年,前一周为1.18年。

说明:我们在《久期测算2.0版,兼具高频与精准》中,结合基金实际运作特点,改进了久期测算的方法论,并对各个季度内存续的中长债基(剔除了摊余型及定开型)进行了风格分类,根据基金季报中各券种持仓数据,将国债、政金债、同业存单及其他(多为地方债)视为利率型持仓,将企业债、中票、短融、非政金金融债及ABS视为信用持仓。参考23Q2结果,我们将利率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利率债基(共261只),将信用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信用债基(共424只),其余则归类为均衡债基(共213只)。

05‍

供给端:新增专项债发行边际加快

地方债方面:

周度来看,6月10-14日,发行地方债531亿元,净发行-624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0亿元、新增专项债263亿元、普通再融资债267亿元、特殊再债融资债0亿元。

6月17-21日,发行地方债3404亿元,净发行1386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139亿元、新增专项债1230亿元、普通再融资债2034亿元、特殊再债融资债0亿元。

月度来看,6月1-21日,发行地方债4361亿元,净发行654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139亿元、新增专项债1494亿元、普通再融资债2728亿元、特殊再债融资债0亿元。

国债方面:

周度来看,6月10-14日,发行国债5394亿元,净发行4334亿元。 6月17-21日,发行国债900亿元,净发行-640亿元。

月度来看,6月1-21日,发行国债9206亿元,净发行5484亿元。

政金债方面:

周度来看,6月10-14日,发行政金债1080亿元,净发行777亿元。 6月17日,发行政金债100亿元,净发行-1035亿元。

月度来看,6月1-17日,发行政金债2490亿元,净发行1336亿元。

利率债发行进度:

截至6月21日,新增地方债累计发行16100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3896亿元下降7795亿元;

截至6月21日,国债累计净发行16237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0483亿元上升5754亿元;

截至6月17日,政金债累计净发行5023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1254亿元下降6231亿元。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