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6月以来8家医药企业IPO撤单 微策生物已走到注册阶段

北京商报

关注

6月以来,IPO撤单企业数量增多,其中正在排队的医药企业也多有出现撤单情况。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目前6月以来沪深两市已有8家医药企业IPO撤单,其中包括4家创业板申报企业、3家科创板申报企业以及1家沪市主板申报企业。从排队进程来看,本轮撤单潮中涉及的医药企业多处于问询阶段,杭州微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策生物”)走得最远,于2022年10月提交注册,一直未能获批注册。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述撤单企业中,包括微策生物在内,部分企业报告期内净利出现明显波动。

医药企业掀撤单潮

上交所官网显示,赛诺威盛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诺威盛”)科创板IPO已于6月14日终止,终止原因系公司主动撤单,而这已是6月以来沪深交易所第8家撤单IPO的医药企业。

招股书显示,赛诺威盛是一家专注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系统设备及软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CT设备及医学影像产品等。

赛诺威盛IPO之路始于2023年3月27日,同年4月19日进入已问询阶段,截至撤单前已对外披露首轮问询回复意见。

与赛诺威盛情况类似的撤单医药企业近期不在少数。沪深交易所显示,6月以来,相继有8家医药企业撤单,其中创业板撤单企业最多,为4家,分别是微策生物、基因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因科技”)、迪嘉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嘉药业”)以及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康股份”)。

科创板撤单医药企业数量紧随其后,包括赛诺威盛、云舟生物科技(广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舟生物”)、四川锦江电子医疗器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江电子”)。此外,还有一家申报沪市主板的企业,系北京四环科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宝制药”)。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IPO撤回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市场环境变化、监管政策调整、公司自身财务或业务问题、申请材料准备不充分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企业决定撤回IPO申请。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撤单率高正是监管严把IPO入口关的体现。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监管严把IPO入口关的积极意义在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通过严格的IPO审查,可以筛选出优质的公司进入市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稳定性。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增强市场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市场。

多走到问询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IPO撤单的医药企业,除微策生物是在注册阶段撤单外,其他7家企业撤单前均走到问询阶段。

从获受理时间来看,8家企业中,5家均是在2023年6月获得受理,其中云舟生物排队时间最短,系于2023年6月29日获得受理。锦江电子、迪嘉药业、基因科技、美康股份则分别于2023年6月12日、16日、27日、27日获得受理,排队时间均在一年左右。科宝制药、赛诺威盛则获受理于2023年3月。

微策生物不仅是排队时间最久的企业,也是IPO进程最远的企业。深交所官网显示,微策生物创业板IPO获受理于2021年11月26日,同年12月24日进入已问询阶段,2022年7月25日上会通过,同年10月21日提交注册,在注册阶段等待已接近20个月的时间。

随着上述企业IPO撤单,企业发行上市募资的愿景也随之落空。上述8家企业中,沪市申报企业拟募资额较高,募资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均来自沪市,其中锦江电子原拟募资额最高,为19.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锦江电子在申报期间对拟募资金额进行了下调。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募集资金26.91亿元,投向医疗器械研发及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医疗器械生产基地项目、营销网络及营销能力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在首轮问询回复中,锦江电子表示,综合市场环境和公司未来发展布局考虑,发行人拟对部分募投项目和募集资金投入进行调整,下调至19.5亿元。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锦江电子证券部进行采访,不过对方电话未有人接听。

此外,云舟生物、科宝制药拟募集资金也在10亿元以上,分别为13.26亿元、11.19亿元。

部分企业报告期内净利下滑

6月以来撤单的8家IPO医药企业中,部分企业在报告期内净利出现了下滑,其中锦江电子净利更是出现转亏。

财务数据显示,2020—2022年,锦江电子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4133.9万元、6061.59万元、5915.9万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2472.5万元、-1658.97万元、-104.24万元。可以看出,锦江电子净利于2021年出现亏损,2022年虽然亏损收窄,但仍未扭亏。

科宝制药同样于2021年出现净利下滑。财务数据显示,2019—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科宝制药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4.45亿元、17.01亿元、19.73亿元、8.18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1亿元、1.83亿元、1.74亿元、0.66亿元。

微策生物净利波动更为明显。财务数据显示, 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微策生物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6.72亿元、12.63亿元、8.29亿元、1.79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6亿元、3.28亿元、1.02亿元、0.26亿元。

微策生物净利波动主要受检测产品需求变化的影响。公司预计2023年度业绩同比下降,主要由于呼吸道传染病检测产品需求变化造成相关收入和净利润大幅下降所致。

此外,赛诺威盛报告期内尚未实现盈利。2019—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赛诺威盛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32亿元、2.03亿元、2.69亿元、2.08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4627.29万元、-5190.04万元、-9583.78万元、-3941.79万元。

北京商报记者 丁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