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To B还是To C?李开复“抛砖”大模型商业化机会在哪

北京商报

关注

当以API为桥梁,互联网大厂纷纷加入,掀起一场To B领域前所未有的大模型价格战时,To C领域已经琢磨起了收费的法子。比如不久前,大模型明星创业公司月之暗面,开始了打赏收费的试水。

To B和To C截然不同的状态,是一个老问题的具象化展现——在不能逃避的商业化问题面前,To B和To C谁会先抵达彼岸。在近日的北京智源大会上,零一万物CEO、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举行了一场对话,产业化面前,To B和To C谁更有机会就是关键话题之一。

李开复“选择”了To C,“在中国To C短期更有机会,国外两者都有”。李开复说,在To C领域,类似于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新技术、新平台的出现必然带来新应用的出现,大模型同样如此。但这些应用的出现一定是按部就班的,遵循着生产力工具、娱乐工具、搜索工具、电商工具、社交工具等阶梯式的普及规律。

但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也如影随形。李开复提到,大模型时代做应用,与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还不一样,因为推理成本太高。而且做应用的时候,也一定要遵循发展阶段,考虑到谁先做、谁后做、什么时候做。

而做公众的“生意”,技术可能也不是唯一的制胜法宝。“在To C方面,我不相信技术可以永久领先,技术领先带来的窗口非常短,因此一旦验证了TC-PMF(技术成本与产品市场契合度),就要把握窗口期把品牌打出来。”李开复说。

To C也是零一万物坚持的方向。上个月,零一万物发布首款为中国用户量身一站式AI工作平台“万知”,可以做会议纪要、周报、写作助手等,支持中英双语且完全免费。在北京智源大会上,李开复也提到,零一万物坚决做To C,不做赔钱的To B,而是做能赚钱的To B。

ToB的烦恼

事实上,大模型发展至今,因为关联着稳定的合作和收入的预期,再加上落地场景的明确和变现通道的清晰,To B领域的大模型落地一度被看好。

有不少业内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大模型的早期落地需要有人买单“吃螃蟹”,多半需要从大G端和大B端付费开始的。但从长远来看,真正的爆发一定在C端,C端的爆发才是大模型商业化的星辰大海。

李开复也提到,大模型在To B方面可能带来更大价值,也可能比To C领域更快实现,但To B面临着几大挑战。首先是传统大公司不敢采取颠覆式的技术,其次是许多大公司为软件付费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会直接影响到大模型企业在竞标时报价越来越低,最后做一单赔一单。

“AI 1.0时代这种情况就已经出现了,AI 2.0时代再次重现。这种心态导致大部分公司只愿意支付很低的价格,大模型公司也只能给出折中的方案,最终模型达到惊艳效果的寥寥无几”,李开复说。

张亚勤也预测,To B的周期相对较长,而To C的应用产品则可以迅速推出,与过去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路径基本一致。张亚勤解释称,目前在基础设施层面,真正盈利的主要集中在To B领域,特别是芯片、硬件、服务器等领域。

应用爆发,23年

关于AI路径,张亚勤一直强调三个关键领域,首先是信息智能,其次是物理智能,也就是当下大热的具身智能,最后是生物智能。张亚勤认为,在具身智能阶段,To B的应用可能会比To C更快落地。然而,在生物智能阶段,情况可能相反。

“尽管每个领域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无论是To C还是To B,都将存在开源模型、商业闭源模型、基础大模型,以及针对垂直行业模型和边缘模型。”张亚勤总结说。

对于大模型落地当下的情况,在接受北京商报等媒体采访时,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也提到,国产大模型已经无限逼近GPT-4,具备了支撑应用的能力,预计未来2—3年间可以看到大量应用产生。

至于To B还是To C的问题,在王仲远看来,B端应用场景已经明确,不同于2023年前只针对特定场景、训练特定模型、达到特定效果的弱人工智能,现在的人工智能将逐步进入通用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泛化性、通用性和跨领域,几乎会影响所有行业。

但对于更多普通人而言,C端爆款应用的缺位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对此,王仲远解释称,当一种新技术或者说是革命技术出现的时候,一定需要一段周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产生影响。

对于大模型来说,首先是模型效果达到一定水平,还要模型价格足够低,而低价实现的支撑则在于技术上和工程上的优化,一些硬件的出现等,最后还需要能切实解决用户的痛点。

“即便是在大洋彼岸,也还没出现真正的爆款应用,所以大家对C端的爆款应用还要保持一定的耐心”。王仲远则预测,未来1—2年,落地可能会先从B端开始,出现各种好用的工具,传至C端则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