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让人工智能“上天” 将更多卫星组成“星座”

四川日报

关注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忧 文露敏

    ●即将揭开面纱的中国西部卫星产业园,将引进更多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全覆盖,卫星研制、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卫星应用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圈

    ●刚刚揭牌的空间智能感知与大模型应用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眉山技术转移基地和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将攻关卫星应用共性关键技术

    “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必须实现超越并引领世界航天发展,相信年轻人会比我们这一代做得更好。”6月14日,“院士眉山行”活动暨第二届眉山卫星产业发展大会举行,在开幕式最后的圆桌研讨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如是说。

    当天上午,戚发轫等多位院士专家齐聚眉山,共话“星”未来。他们站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展望航天事业、卫星产业发展前景,既有前瞻性的思考,又有语重心长的寄语,并为四川发展卫星产业提出建议。

    寻找“星”方向

    商业航天要依靠理念技术创新,更需要人才的加入

    卫星是“天空之眼”。现场,院士专家各抒己见,探讨“星”方向:看得更清,看得更快,看得更懂。

    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介绍了被称为光谱“显微镜”的高光谱遥感。通过卫星、低空无人机,高光谱遥感能了解农作物哪些地方缺水,哪些地方缺肥,再依托智能农机发展精准农业。

    “把人工智能做到天上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坚定地说,“实时智能是大势所趋,未来,除了‘玩微信’,我们还能‘玩卫星’。”

    在他口中,卫星接到指令就开始执行任务,一边采集视频,一边进行在轨智能处理、星上压缩,并通过星地通信链路将数据传回地面,解析并转发至手机终端。这样的“智慧”卫星,能帮助人们实时分析捕捉马路上超速的汽车,跟踪机场的飞机运行情况,监测暴雨,观测堤防决口……

    2023年,“珞珈三号01星”成功发射入轨,此系列卫星正是为了验证“通导遥”一体化智能遥感卫星技术。经过不断试验、攻关,普通大众未来也能享受到从数据获取端到移动终端的遥感信息实时智能服务。

    “摘星揽月”,需要“日新月异”。如何不断创新?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看来,面对技术、质量、成本、市场等多方面挑战,商业航天需要依靠理念和技术的创新,更需要人才的加入。

    李德仁则指出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性,“商业卫星产业联盟是方向之一”。

    此前,眉山发射了10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天府星座”顺利组网。去年5月,商业卫星星座联盟在眉山成立,眉山由此可调用的卫星超过100颗。“眉山已做到从无到有,还要将更多卫星组成‘星座’,提高卫星的智能化水平,做到从有到好。”李德仁说。

    活动现场,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即将揭开面纱的中国西部卫星产业园,将引进更多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全覆盖,卫星研制、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卫星应用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圈;刚刚揭牌的空间智能感知与大模型应用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眉山技术转移基地和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将充分发挥产学研用联合优势,攻关卫星应用共性关键技术,实现创新成果转化“三级跳”……

    在眉山,更大范围的“星座”正在形成。

    探究“星”空间

    智慧农业、能源开采,把凯歌奏在应用上

    研讨中,戚发轫出了一道题——作为航天大国,我们的遥感卫星等空间基础设施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但如何用出效益呢?

    围绕怎样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应用水平,多位院士专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空天信息技术,已成为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说,以遥感卫星为例,利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可实现作物精准遥感识别,主粮作物识别精度达95%以上。“通过遥感监测,我们还能识别作物病虫害,在天空中为农田看病、开处方。”

    赵春江表示,依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准定位,更多的空天信息技术有望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例如自动导航、无人驾驶的拖拉机,能自主选择最优的作业路径,实现田间无人高精度作业。”

    “四川不靠海,但我们可以把‘天府星座’用到大海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说,在远洋捕鱼行业,利用遥感卫星获取渔情预报,据此制定捕捞计划,已成为现实。未来,卫星遥感技术还能在可燃冰开采等领域发挥作用。

    潘德炉说,可燃冰是迄今为止海底最有价值、最具前景的能源。在可燃冰的勘探、开采过程中,可积极研发运用激光遥感卫星,探索跨界面全时空遥感,“不仅能看到水面,更能看见水下,对可燃冰进行定位和监测。”

    “要把凯歌奏在应用上。”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原局长孙来燕认为,在解决应用难题上,各地需要形成合力。例如,要解决“时间分辨率”难题,即让卫星观测的时间间隔更短,需要调动更多的卫星。业界估算,要实现5分钟重访的时间分辨率,就需要200多颗卫星,仅凭个别地方、少数企业显然无法做到。对眉山来说,可以在加强地面集成上发力,依托行业联盟统筹好资源,把更多卫星用好、用足。

加载中...